她的一張照片
藝趣學
2019-12-10
計畫執行者:曾律綺
計畫時間:2019.07.23-2019.08.06
計畫地點:泰國清邁
《她的一張照片》尋找的是清邁女性的故事,她們擁有不同身份、職業和年齡,透過分享照片背後的故事,了解清邁城市中的發展脈絡、人文和生活方式。
「為什麼選擇女性?」聯合國發展目標中的「兩性平權」成長幅度最低,全球仍有許多國家的女性在職場、生活中受到欺壓。希望透過這個計劃,聽見清邁女性的心聲,了解泰國女性對自身價值的理解,同時也喚起他們對自身故事的想法。
抵達清邁機場,天色早已轉黑,天氣意外涼爽。原本以為清邁的夜晚不像台北,到處充滿絢麗的街燈與不滅的招牌。沒想到清邁市區的熱鬧程度完全不輸台北,清邁大學旁的街道許多開到凌晨的咖啡廳相鄰而開,主要是讓學生們在晚餐後依然能享受非比尋常的清邁夜生活。
第二天,雨天。下雨天總是會打壞出門的興致,但煙雨朦朧的清邁卻有種淡淡的浪漫。不論往左、往右,都能看見群山環繞的城市,藝術文化聚落Baan Kang Wat也不放過大自然的養分,讓來到清邁漫遊的人,感受大自然與藝術人文的親密關係。我一直都相信藝術是反映生活,而生活是種藝術的表現方式,兩者十分密切,卻也藏著某種曖昧的關係。
在市區漫步的第三天,我們穿越了無數條小巷,來到一家清邁知名的咖啡廳-Graph Caf’e。店內不大,只容得下三張小木桌和咖啡機吧台,店員只有兩位。我點了一杯咖啡後,靜靜地觀察咖啡師的動作時,其中一位店員突然問:「Where are you from?」一句「你從哪裡來」打開了異國話題,我主動的說明來清邁的原因,並邀請了咖啡師參與藝術漫遊計劃(她的一張照片)她慢慢地拿出手機,在相簿中挑了一張她很想分享的照片。「在清邁,躺在路上睡覺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她說。咖啡師Now認為攝影如一面鏡子,除了反射自我,也反映了自己遺失的物件。這正是我所期盼的漫遊,漫無目的地探索、發掘屬於下一個城市的故事,再把這個故事,說給下一個漫遊者聽。
在咖啡師參與之前,其實有被一位開傳統麵店的媽媽拒絕,原因不是因為對方太忙,也不是因為害羞,而是因為語言不通,才拒絕我的邀請。
被拒絕不代表失敗,被拒絕反而讓我更積極地尋找下一位參與者,不論是散步、吃飯或是去便利商店,我變得越來越注意身旁的人,思考著哪一個人能夠成為計劃的參與者。就連走訪一間古老佛寺Wat Chedi Luaug也沒讓我鬆懈,在佛寺旁我看見一個布條寫著「Chat with monk.Free」當我好奇的走向前看時,一位坐在布條旁的大叔看著我說:「Come!Come!」原來這位大伯是清邁僧侶的英文老師,他希望年輕鬆僧侶們除了在學校學英文以外,也與外國人用英文對話,分享僧侶的日常和修行的內容。僧侶和我們普通人一樣,要上課、要考試、要把學到的知識,實質的在生活中發揮,假設知識、藝術等學術的理論無法在實際生活中實現,那就只是「空談」罷了。剛好透過漫遊的計劃,讓我把日常所學的知識發揮出來,讓「想」和「做」同時執行。
漫遊的第五天,我決定前往清邁大學尋找參與者的蹤跡。早在去年,因緣之下認識了一位清邁大學設計系的交換學生,我答應她有一天要去造訪她的城市,這也是我選擇清邁的原因之一。清邁大學的腹地很大,許多主要幹道都會直通大學,我第一個來拜訪的就是美術系。雖然系上的環境空間與北藝完全不同,但環境、氛圍與學生的氣質完全就是美術系的特質──空靈與慵懶。美術系的人大多和清邁人一樣,過著「慢活」的人生,有時放空、有時創作,即使生存在這講求效率的社會下,慢活才是最舒適的生活方式。慢活是種生活態度,是種面對社會殘酷現實面的心境,甚至是種不讓外在環境影響的自我沉靜方式。
下面這張圖是參與者Mo提供的照片,她是美術系大二的學生。「這個活動凝聚了所有大一新生的向心力,聯繫清邁大學和系上同學的感情,讓我們成為一家人。」原來感情的聯繫一直需要媒介,看到他們如此珍惜彼此的感情,使我懷念起臺灣的朋友和家人們,有的因為時間而漸行漸遠,有的則是一直有保持聯絡,感情屬於彼此的,需要雙方特別經營和保存,這是Mo提醒我的事。
「看到這樣的風景,感覺相當放鬆,我想清邁的人都喜歡慢生活。」另一位美術系同學Phat說。Phat是一位美術系的同學,雖然她英文沒有說得很流利,但是她和我們分享了即將要畢業的心情:「其實進入美術系,父母沒有很支持,但因為自己的興趣,我選擇了這個科系。未來的路我還不曉得要怎麼走,我想當個自由工作者,接接案子和持續創作吧!」
原來泰國根本不是我們想像中落後的國家,就以清邁這個第二大城市來說,年輕女性早已有自我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及權力。她們甚至了解自己所面對的現實處境是與內心的理想抱負是並存的。這使我開始思考現代年輕人的自我意識、理想提高與職業轉型的關係,現在大學生不想再為老闆工作,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的人數高漲,於是出現了創業潮,但創業往往不盡理想,許多人紛紛退出。大家開始重視生活品質、開始縮短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開始創造自我實現,這或許是這個世代的精神,不再用傳統社會的角度去定義自己。
老實說,我漸漸著迷於清邁,除了慢活的人生,這裡充滿了各種提倡環保、全素(Vegan)和有機(Organic)的商店和餐廳。Farm Story House是Graph Caf’e的咖啡師Now推薦的一家有機餐廳,老闆一家人把一間小小的店分成兩個隔間,一間是戶外小餐廳,沒有過度裝飾的空間,但有著細心美味的食材。和老闆聊了許多關於咖啡產業的話題,他也十分親切地請我喝了幾杯清邁自產的豆子。待在清邁的這幾天,我總共找了四位參與者,分別是一位咖啡師、兩位學生和一位護士。四張照片各有它的故事,而最後一位護士Ploy她說:「雖然照片中的地方不是真的日本的寺廟,但是最深刻的是和家人一起享受當下的快樂。」原來「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誰一起。」這句話是真的!這再次證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需要透過媒介去聯繫和維持的,可能是藉由一個地方、一部電影、一些話題,很可惜的是,現代人太過於沉靜在自己的世界裡,忘了該和身邊的朋友、家人產生感情的維繫,我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例子。
漫遊的生活很隨興、自然,像是個帶不走的記憶,漫遊往往會被當下的情境所感動,經過約兩週的漫遊計劃,讓我重新定義了「旅行」的價值和意義。高中時,旅行主要是增進自己的「視野」和「經驗」;大學時,旅行主要是在異地創造「關係」和未來的「可能性」,出社會後,旅行的意義或許會再改變,旅行有可能變成「日常」、變成「修行」,變成一種順應當時年紀和生活的角色。不論是步調快的城市或是步調慢的城市,他們都擁有一種獨特,清邁很像一座「養老城」,曼谷反而像座「不眠城」,隨著城市的速度和風情,改變了內心的情緒和溫度。老實說,在曼谷的日子不像在漫遊,每分每秒都像在戰鬥,和店員講話講求效率,連吃飯的速度也變快了,常常被這「往前」的力量推進的心浮氣躁,由於天氣炎熱,每天只想躲進百貨公司裡吹冷氣,總覺得自己被冷氣綁架,逃不了天氣更殘酷的現實。
不過漫遊本來就不會跟著理想同行。在等待回程的飛機時,內心依舊感到捨不得,我知道這趟漫遊,只看見了百分之五的泰國,我巴不得跳機,在泰國流浪一整年。兩個禮拜的時間根本不足以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來泰國之前,我更不曉得這裡的政治處境是多麼的險惡,我問了自己:「生活在臺灣快二十二年的我,夠不夠了解這塊土地的故事是甚麼?」答案是:根本不夠。我們每天苦讀著教科書,為的是學歷、為的是成績、為的是在長大後獲得一份高薪穩定的收入,看似為了追求一個「好生活」在打拼,但「好生活」究竟是什麼?
回到臺灣,雖然是回到了「家」,但我想要把在泰國生活的方式帶回臺灣,讓自己更用心的了解屬於這塊土地的獨特性。我們無法把其他國家的美帶回臺灣,但我們可以收集在國外學習的生活理念和文化風情帶,分享給身邊的每一個人,改變他人之前,改變自己最重要。這一趟漫遊需要感謝的人很多,最要感謝的是教育部青年署和台北藝術大學給我這個機會,也感謝身邊不斷支持、鼓勵我的父母和朋友們,讓漫遊的精神永遠不息。
精彩成果>>北藝大影音網「108年洲際漂移─藝術實踐的城市鏡像」
計畫時間:2019.07.23-2019.08.06
計畫地點:泰國清邁
《她的一張照片》尋找的是清邁女性的故事,她們擁有不同身份、職業和年齡,透過分享照片背後的故事,了解清邁城市中的發展脈絡、人文和生活方式。
「為什麼選擇女性?」聯合國發展目標中的「兩性平權」成長幅度最低,全球仍有許多國家的女性在職場、生活中受到欺壓。希望透過這個計劃,聽見清邁女性的心聲,了解泰國女性對自身價值的理解,同時也喚起他們對自身故事的想法。
抵達清邁機場,天色早已轉黑,天氣意外涼爽。原本以為清邁的夜晚不像台北,到處充滿絢麗的街燈與不滅的招牌。沒想到清邁市區的熱鬧程度完全不輸台北,清邁大學旁的街道許多開到凌晨的咖啡廳相鄰而開,主要是讓學生們在晚餐後依然能享受非比尋常的清邁夜生活。
第二天,雨天。下雨天總是會打壞出門的興致,但煙雨朦朧的清邁卻有種淡淡的浪漫。不論往左、往右,都能看見群山環繞的城市,藝術文化聚落Baan Kang Wat也不放過大自然的養分,讓來到清邁漫遊的人,感受大自然與藝術人文的親密關係。我一直都相信藝術是反映生活,而生活是種藝術的表現方式,兩者十分密切,卻也藏著某種曖昧的關係。
在市區漫步的第三天,我們穿越了無數條小巷,來到一家清邁知名的咖啡廳-Graph Caf’e。店內不大,只容得下三張小木桌和咖啡機吧台,店員只有兩位。我點了一杯咖啡後,靜靜地觀察咖啡師的動作時,其中一位店員突然問:「Where are you from?」一句「你從哪裡來」打開了異國話題,我主動的說明來清邁的原因,並邀請了咖啡師參與藝術漫遊計劃(她的一張照片)她慢慢地拿出手機,在相簿中挑了一張她很想分享的照片。「在清邁,躺在路上睡覺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她說。咖啡師Now認為攝影如一面鏡子,除了反射自我,也反映了自己遺失的物件。這正是我所期盼的漫遊,漫無目的地探索、發掘屬於下一個城市的故事,再把這個故事,說給下一個漫遊者聽。
在咖啡師參與之前,其實有被一位開傳統麵店的媽媽拒絕,原因不是因為對方太忙,也不是因為害羞,而是因為語言不通,才拒絕我的邀請。
被拒絕不代表失敗,被拒絕反而讓我更積極地尋找下一位參與者,不論是散步、吃飯或是去便利商店,我變得越來越注意身旁的人,思考著哪一個人能夠成為計劃的參與者。就連走訪一間古老佛寺Wat Chedi Luaug也沒讓我鬆懈,在佛寺旁我看見一個布條寫著「Chat with monk.Free」當我好奇的走向前看時,一位坐在布條旁的大叔看著我說:「Come!Come!」原來這位大伯是清邁僧侶的英文老師,他希望年輕鬆僧侶們除了在學校學英文以外,也與外國人用英文對話,分享僧侶的日常和修行的內容。僧侶和我們普通人一樣,要上課、要考試、要把學到的知識,實質的在生活中發揮,假設知識、藝術等學術的理論無法在實際生活中實現,那就只是「空談」罷了。剛好透過漫遊的計劃,讓我把日常所學的知識發揮出來,讓「想」和「做」同時執行。
漫遊的第五天,我決定前往清邁大學尋找參與者的蹤跡。早在去年,因緣之下認識了一位清邁大學設計系的交換學生,我答應她有一天要去造訪她的城市,這也是我選擇清邁的原因之一。清邁大學的腹地很大,許多主要幹道都會直通大學,我第一個來拜訪的就是美術系。雖然系上的環境空間與北藝完全不同,但環境、氛圍與學生的氣質完全就是美術系的特質──空靈與慵懶。美術系的人大多和清邁人一樣,過著「慢活」的人生,有時放空、有時創作,即使生存在這講求效率的社會下,慢活才是最舒適的生活方式。慢活是種生活態度,是種面對社會殘酷現實面的心境,甚至是種不讓外在環境影響的自我沉靜方式。
下面這張圖是參與者Mo提供的照片,她是美術系大二的學生。「這個活動凝聚了所有大一新生的向心力,聯繫清邁大學和系上同學的感情,讓我們成為一家人。」原來感情的聯繫一直需要媒介,看到他們如此珍惜彼此的感情,使我懷念起臺灣的朋友和家人們,有的因為時間而漸行漸遠,有的則是一直有保持聯絡,感情屬於彼此的,需要雙方特別經營和保存,這是Mo提醒我的事。
「看到這樣的風景,感覺相當放鬆,我想清邁的人都喜歡慢生活。」另一位美術系同學Phat說。Phat是一位美術系的同學,雖然她英文沒有說得很流利,但是她和我們分享了即將要畢業的心情:「其實進入美術系,父母沒有很支持,但因為自己的興趣,我選擇了這個科系。未來的路我還不曉得要怎麼走,我想當個自由工作者,接接案子和持續創作吧!」
原來泰國根本不是我們想像中落後的國家,就以清邁這個第二大城市來說,年輕女性早已有自我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及權力。她們甚至了解自己所面對的現實處境是與內心的理想抱負是並存的。這使我開始思考現代年輕人的自我意識、理想提高與職業轉型的關係,現在大學生不想再為老闆工作,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的人數高漲,於是出現了創業潮,但創業往往不盡理想,許多人紛紛退出。大家開始重視生活品質、開始縮短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開始創造自我實現,這或許是這個世代的精神,不再用傳統社會的角度去定義自己。
老實說,我漸漸著迷於清邁,除了慢活的人生,這裡充滿了各種提倡環保、全素(Vegan)和有機(Organic)的商店和餐廳。Farm Story House是Graph Caf’e的咖啡師Now推薦的一家有機餐廳,老闆一家人把一間小小的店分成兩個隔間,一間是戶外小餐廳,沒有過度裝飾的空間,但有著細心美味的食材。和老闆聊了許多關於咖啡產業的話題,他也十分親切地請我喝了幾杯清邁自產的豆子。待在清邁的這幾天,我總共找了四位參與者,分別是一位咖啡師、兩位學生和一位護士。四張照片各有它的故事,而最後一位護士Ploy她說:「雖然照片中的地方不是真的日本的寺廟,但是最深刻的是和家人一起享受當下的快樂。」原來「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誰一起。」這句話是真的!這再次證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需要透過媒介去聯繫和維持的,可能是藉由一個地方、一部電影、一些話題,很可惜的是,現代人太過於沉靜在自己的世界裡,忘了該和身邊的朋友、家人產生感情的維繫,我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例子。
漫遊的生活很隨興、自然,像是個帶不走的記憶,漫遊往往會被當下的情境所感動,經過約兩週的漫遊計劃,讓我重新定義了「旅行」的價值和意義。高中時,旅行主要是增進自己的「視野」和「經驗」;大學時,旅行主要是在異地創造「關係」和未來的「可能性」,出社會後,旅行的意義或許會再改變,旅行有可能變成「日常」、變成「修行」,變成一種順應當時年紀和生活的角色。不論是步調快的城市或是步調慢的城市,他們都擁有一種獨特,清邁很像一座「養老城」,曼谷反而像座「不眠城」,隨著城市的速度和風情,改變了內心的情緒和溫度。老實說,在曼谷的日子不像在漫遊,每分每秒都像在戰鬥,和店員講話講求效率,連吃飯的速度也變快了,常常被這「往前」的力量推進的心浮氣躁,由於天氣炎熱,每天只想躲進百貨公司裡吹冷氣,總覺得自己被冷氣綁架,逃不了天氣更殘酷的現實。
不過漫遊本來就不會跟著理想同行。在等待回程的飛機時,內心依舊感到捨不得,我知道這趟漫遊,只看見了百分之五的泰國,我巴不得跳機,在泰國流浪一整年。兩個禮拜的時間根本不足以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來泰國之前,我更不曉得這裡的政治處境是多麼的險惡,我問了自己:「生活在臺灣快二十二年的我,夠不夠了解這塊土地的故事是甚麼?」答案是:根本不夠。我們每天苦讀著教科書,為的是學歷、為的是成績、為的是在長大後獲得一份高薪穩定的收入,看似為了追求一個「好生活」在打拼,但「好生活」究竟是什麼?
回到臺灣,雖然是回到了「家」,但我想要把在泰國生活的方式帶回臺灣,讓自己更用心的了解屬於這塊土地的獨特性。我們無法把其他國家的美帶回臺灣,但我們可以收集在國外學習的生活理念和文化風情帶,分享給身邊的每一個人,改變他人之前,改變自己最重要。這一趟漫遊需要感謝的人很多,最要感謝的是教育部青年署和台北藝術大學給我這個機會,也感謝身邊不斷支持、鼓勵我的父母和朋友們,讓漫遊的精神永遠不息。
精彩成果>>北藝大影音網「108年洲際漂移─藝術實踐的城市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