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19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之學思交流
教學工坊
2020-01-10
撰文/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張雅倫
圖一 《2019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12月15日第1-2場論文發表,進行評論與回應的階段(攝影:陳姿伶)
早在此次盛會開辦之前就引頸期盼,因為徵稿主題都是與文化資源學院學術領域息息相關的議題,是同學們能藉以學習、討論與交流的最佳時機。縱使先前已經參與過多次研討場合,此次仍抱持著雀躍的心情,和同學們早早入座,展開初次參與校內主辦研討會的體驗。12月5日的論文發表第1-2場,假本校R211國際會議廳視訊會議室舉行,四位發表者皆來自本校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的學生。
首先是洪亭棣同學發表〈從海德格《存在與時間》論文化遺產的存在與詮釋問題〉,其研究指出臺灣文化遺產是否具有價值的問題討論,因臺灣的文化遺產常常陷入甲方認為極具價值必須保存,但乙方認為不具價值應予拆除的爭執,導致雙方無法取得有效溝通。因此,他希望藉由解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一書,以文化遺產價值問題為起點,來論證其構成,希望對長久存在的紛爭能有所助益。
擔任評論人的本校博物館研究所廖仁義老師提出,相較於《存在與時間》一書,海德格還有《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藝術作品的根源》等其他作品,似乎更適合用以討論文化遺產價值,甚至,因為前者書寫內容就是建築主題,後者是以藝術作品為主,可能都更為切題。接著,也進一步以《藝術作品的根源》為例,書中提及荷蘭畫家梵谷生前所穿的鞋子,海德格認為那是一般農夫工作所穿用;然而經過歷史學家的實際考證,發現那其實並非農夫鞋。廖仁義老師據此建議,論文思考不能一昧追隨哲學家的個人思緒,更應重視歷史查證的檢驗功夫。
另一篇由吳奕慧同學,以長期親身參與水湳洞聚落社區事務的體驗與調查結果,發表〈水湳洞聚落領域劃分之研究〉,主要探討從聚落居民習慣稱呼的老地名,可看出聚落中各單位地域特色;還有聚落裡廟宇及遶境的領域界線,都是會隨著聚落變遷而改變,區域發展與變異之脈絡就隱藏其中,細細梳爬將能有所收穫。
這個主題的評論人是本校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黃士娟老師,她認為文中若能將已列出的地名演變表再加入居民習慣稱呼,會比較容易對照其關係,建議從實務寫作觀點切入,提升研究完整度與適讀性。
黃丞毅同學接續發表〈日治時期交易空間及商業模式的變化―以北投市場為例〉,是以日治時期舊北投聚落的市場作為研究內容,研究發現除了舊市場設立年份與現今文獻記載不符外,也認為舊北投聚落的商業核心,從清末到日治時期是由西至東、從線性到面狀的發展。而此研究題目之發想,來自於黃士娟老師開授的「臺灣日治時期建築」課程調查,當初筆者就對課堂內所進行的舊北投聚落調查還記憶猶新,當時,黃丞毅同學的報告中,就可看見課程中與師長、同學們交流及整合的成果,以及運用地理資訊系統於聚落研究的純熟度,其進一步提出的自身觀點,是相當值得持續了解及關心的議題。
擔任評論的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林文一老師對於此研究使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工具,將新舊地圖資料進行整合與分析的作法,表示相當讚許;但另一面,發表中缺少了與過去聚落研究重要文獻對話的面向,是稍微可惜的。
最後,王辰勻同學的發表主題也是著眼於聚落―〈日治時期楊梅富岡老街空間構成探討〉,富岡坐落於桃園市楊梅區,舊地名是「伯公岡」,伯公岡在清領時期尚屬於散村的聚落型態,直到日治中期才因為縱貫鐵路設置車站,成為米穀檢查節點,而得以形成人群聚集的市街。此研究透過田野調查進行街屋樣式分類,並藉由日治時期地籍圖等史料,追溯當時街區空間結構,將影響富岡市街發展的因子「交通建設」納入,作為影響現代化變遷的重要一環。
林文一老師針對此篇提出的建言,是針對資料的呈現,在資料蒐集充足下,如部分引用處未標示清楚,會較看不出是第一手資料、研究者本身創見,還是引用自他人,這是相當多研究者在寫作論文時會遇到的問題,也是筆者需自我提醒的。
此次研討會〈空間資產與文化地理〉場次帶來了諸多想法上的衝擊,洪亭棣同學從根本問題上去思考文化資產價值的論點,是相當新鮮而且本質面向;另外三位同學以「聚落」作主要研究對象,因與筆者所學有關,有一定的熟悉度,在結構上較能掌握,但也貪心地希望再看見多一些其他研究面向出現。此外,評論老師們在文獻選擇、研究方法、論文架構與實務操作的建議上,均無私地予以殷殷教誨,相信不論是發表者或是聽眾,都能有不少收穫。
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著名畫作《雅典學院》裡,古希臘羅馬群哲們在宏偉的拱頂大廳裡熱切地暢談古往今來的學問藝術,令人神往。本次研討會雖然位於會議廳裡,沒有神諭般的天光從三層拱門灑入,但有主辦單位文化資源學院精心準備的舒適空間與美味茶點,藉由熱量與咖啡因的神助,任由思緒無限騁馳、盡情與師長同學們交流,度過了一場身心豐足的午後學術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