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從人類學到藝術史與美學】2023年北藝大博班實驗室系列首場講座紀實

跨域創新課程
2023-11-10
/文化資產暨藝術創新博士生 陳柔遠
編按:
「儀式:從人類學到藝術史與美學」作為2023年北藝大博班實驗室系列講座的首場講題,一方扣合「跨欲.初心.儀式」年度講座主題,另一方面廖仁義老師以德國美學家班雅明經典名著《機械複製年代的藝術作品》的立論為引,試圖說明藝術作品從田野研究到藝術史書寫,再到博物館展示的詮釋循環。此外,邀請臺大人類學博物館林開世館長任講座與談人,分享其豐富多元且具批判性的田野視野及犀利觀點。

圖一、廖仁義老師以「儀式:從人類學到藝術史與美學」為講座主題開講(攝影:許玉旻)
圖一、廖仁義老師以「儀式:從人類學到藝術史與美學」為講座主題開講(攝影:許玉旻)

講座一開始,廖仁義老師便以「藝術的誕生」的反詰描述破題,在在映證德國美學思想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機械複製年代的藝術作品》就藝術存在的立論及其服務價值的演變。

藝術並不是一誕生,就是為了展示,就是為了被觀看……最初誕生在荒野、在部落、在儀式場所;然後才在學校、在展演場所、在藝術節慶。

   
班雅明提出「儀式價值」(Cult value)及「展示價值」(exhibition value)描述了藝術自史前時代存在迄今的價值光譜,並以中世紀為時代分野分析了藝術應社會文化及服務對象的個異致使存在價值的質變以及靈光(aura)的衰退。而展示成為世俗性的審美崇敬(the secular cult of beauty),藝術原有的神聖性、獨特性取而代之的是公開展演性(the public presentability)。廖仁義老師亦以原舞者戰祭(Mayasvi)參與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為證,當戰祭遠離傳統場域,其儀式價值亦已褪去,彰顯的是以觀看為目的之公開展演性。

時序推移到多元奔放的當代藝術,廖仁義老師則以德國歷史學家Wilhelm Dilthey的視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及詮釋學的循環(Hermeneutic circle)為觀看藝術的研究方法,除人類學的視域(anthropological horizon)、藝術史的視域(art historical horizon),尤其強調當代的視域(contemporary horizon),試圖粘結藝術存在的主客體、時間與空間,亦不應忘背藝術作品服務於儀式價值的曾經。

 
圖2、與談人林開世館長(左上)及講座學員側寫集錦(攝影:許玉旻)
2、與談人林開世館長(左上)及講座學員側寫集錦(攝影:許玉旻)

與談一開始,林開世老師以「我從來不贊同簡單的立場……而我的立場絕對要帶有一定高度的批判」作為發語,並以人類學庸俗(實用)主義者的觀點就「藝術的存在」提出一個本質性的質疑:「Art向來不是一個普遍性的範疇……勉強可以談論的部分是在什麼樣的社會關係產生什麼樣的效用?」然機械複製時代使「當代藝術」脫離「寫實」功能脈絡、展示價值取代儀式價值、使靈光消褪後,當代藝術應該何去何從?林開世老師亦就當代藝術發展趨勢試圖歸納出三個可能:
 
一、擁抱「為展示而展示」的純展示價值,如達達藝術(Da Da);
二、自製儀式價值的真實性(authenticity),如現地場域的行動藝術;
三、或如班雅明所冀盼建立一個專屬當代、不再追求靈光的藝術美學,以作為「展示價值」的取決-基於某種實用性的政治(practical-politics),如法西斯美學。
   
但不可諱言地,當達達藝術猛然打破與生活的界線-把生活用品移置美術館作為藝術,單挑權威、體制或學理的框架,開始與人類學、藝術史學靠攏,於是「當代藝術回不去了」。林開世老師更以「後現代觀點」觀察當代藝術與人類學的交會時刻,乃基於「我們從未現代過」(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共識。當代藝術汲取應現代性所建構的知識系譜,如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史學等等以尋求當代藝術存在的本質,是為國家服務?屈服於市場機制?且有所意識。

 
圖3、與談人林開世老師以人類學實用主義觀點就「藝術的本質」進行批判(攝影:許玉旻)
3、與談人林開世老師以人類學實用主義觀點就「藝術的本質」進行批判(攝影:許玉旻)

而林開世老師扣合講座主題辯證「儀式」的兩面性:一方是儀式透過身體經驗讓我們達至似乎接近「原真」的可能性;但不能忽略的是:儀式一定是一種形式,而形式必定牽涉權利。同理可證,儀式肯定是某種權利的機制。此外,當代藝術面對儀式價值的消失,不能迴避儀式價值的三個面向:實用性、神聖性及經驗的完整性,作為當代藝術再造儀式價值的反饋。

接續兩位老師的醍醐灌頂,意猶未盡的參與學員除奮筆疾書外,更是連番提問、欲罷不能,亦讓本次講座在精采交流後圓滿畫下句點。

圖4、林開世老師、廖仁義老師和參與學員的精采交流(攝影:許玉旻)
4、林開世老師、廖仁義老師和參與學員的精采交流(攝影:許玉旻)

圖5、林開世老師與廖仁義老師的活動合影(攝影:許玉旻)
5、林開世老師與廖仁義老師的活動合影(攝影:許玉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