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旅」藝術探索者計畫教師研習工作坊暨期末分享
文/北藝大藝術探索者計畫辦公室 孫意涵
緣起
「英雄之旅:藝術探索者計畫」受教育部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補助,於校內經營跨域創新教師社群,鼓勵教師以神話學大師Joseph Campbel英雄歷險「啟程→啟蒙→回歸」三階段為架構導入既有課程或新開設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社會情緒學習與跨領域學習之能力。
計畫已於校內執行一學期,看見學生經歷課程後的轉變,為使更多教師們認識課程理念與設計模組,計畫團隊於112年2月6日至2月7日在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社區舉辦「共辦與蛻變2:藝術探索者計畫教師研習工作坊」,課程由吳靜吉博士、林劭仁教務長與于國華研發長共同主持,全校5學院共13位老師參與。
工作坊課程內容豐富,包含討論學生學習現況、分享教師個人的生命故事、探討英雄之旅概念、介紹藝術探索者計畫,最後收攏成一堂課程教案。除了課程與討論之外,穿插在地食材料理、桃米社區生態踏查、紙教堂參訪,讓老師們在研習之餘更深刻認識這座自921地震後轉型再造的桃米社區。為時二日的「翻轉」,民宿成為教室、老師成為學生、同事成為室友,以白牆為黑板,或坐或站在樓梯間進行分享,打破固有想像,思考另一種教學方式的可能。
圖一、夜訪蛙老闆:桃米社區生態踏查
啟程:用生命影響生命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工作坊一開始,吳靜吉博士以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此段話作為課堂討論的開端,請參與的老師們討論,目前的教學現場,學生們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氛圍、方式,以及老師又需要透過什麼樣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討論中發現,在科技發展與教育體制之間,如何形塑這一個世代學生;在網際網路爆炸時代中成長的Z世代,運算快、效率高,習慣同時接收許多資訊,知識在網路上信手捻來;111學年度入學的大一新生是第一屆接受108課綱教育的學生,其自主性、創意力、即興感強大,科技與體制的綜合影響,帶來的隱憂是學生普遍慢不下來。面對這樣的學生,這群北藝大的藝術家教師們反思起,應成為怎麼樣的老師?
老師們應順勢而為,適時示弱並借力使力,搭建術科知識與創作心智間快與慢的橋樑,保留學生自我探索的可能性;而正因此世代資訊觸及容易,更需要教師提供多面向的解構與篩選,培養學生辨認資訊真假、如何累積知識的能力。另外也有老師提到,建立學生的資料庫,看見其個體性,讓其透過團隊以合作或競爭的方式,展現其獨特之特質,回應「美人之美」的核心。
啟蒙Ⅰ:福樂(心流)的藝術探索者生命故事
第一天下午的課程,吳靜吉博士生動穿梭於不同領域藝術家的生命故事,看見其如何在挑戰與知能間取得平衡,不墮入焦慮與無聊,但找到自己的心流時刻,而創造生命的「福樂」。藝術家們的生命故事為當晚老師們自己的生命故事分享鋪陳,讓老師們分享典範的同時也思考自己一路以來身為藝術家的追求。
呼應藝術探索者生命故事之主題,邀請到北藝大戲劇系校友巫明如,分享自己舉辦魚池戲劇節的初衷與歷程。身為一位從小住在魚池鄉的小孩,小時候幾乎沒有在家鄉看過任何的藝術或戲劇,然而只因為自己在學校做過多檔演出,但阿公一次也沒看過,故而萌生把戲劇帶回家鄉的念想,於是下定決心,第一屆「魚戲池中央」順應而生,逐漸發展成魚池戲劇節。根著於南投縣魚池鄉,巫明如匯集多方資源,將戲劇帶回自己的故鄉,並透過生動日常的戲劇表演、閒置空間的利用、戲劇夏令營的辦理,不僅活絡地方更培養當地居民觀戲風氣。談及魚池戲劇節的未來,希望不負初衷,讓0到100歲的觀眾,皆能無門檻地觀賞戲劇、親近戲劇。
啟蒙Ⅱ:英雄之旅階段與歷程
第二天的課程由于國華研發長說明神話學家Joseph Campbel著作《千面英雄》英雄之旅的階段內涵,並讓參與研習的老師們分組,說自己的英雄之旅故事。這次的課程中特別提及女性的英雄歷程,比起男性,女性要面對傳統社會對女性社會角色(如母職、妻子)的要求與框架,經歷厭棄自己的陰性特質,並認同男性價值觀而以陽剛之面向對抗世界,轉捩點在於覺醒自己長久以來忽略其陰性本質,重新接納自己並與母親和解,將陽性與陰性能量調合後從另一個世界歸來。無論男性與女性,其英雄歷程皆符合啟程啟蒙回歸的結構。「每個人都是英雄,英雄的故事早已完整展示,但我們需要親自走過。」在課程中不斷提及的英雄故事帶來最大的啟示是,我們要親自實踐才有意義,無論是人生的重大抉擇,或是課程教學方式的改變。
本次工作坊特別邀請音樂系盧易之老師分享111-1學期「主修——鋼琴」課程導入英雄之旅課程模組之課程設計、學生反饋與授課心得。易之老師更分享至清華大學參與總計畫辦公室所舉辦的跨校共學活動之見聞,「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這段簡單但清楚的口號,為老師在課程設計上提供更明確的方向。課程除了像過去主修課一對一指導的個別課程,另安排三堂大班課,透過生命故事分享、雲門移地教學、移地經驗轉化,讓學生回溯生命經驗,並交流鋼琴彈奏上遇到的困難,透過共學與互學,為彼此提出解方,以一學期的時間執行。學生們回饋,這樣的課程安排不僅具情感支持的作用,更習得如何轉化不同的思考運用至練琴的經驗上;作為初次嘗試,教師有許多要克服和隨機應變之處,在這段動態的教與學之中,教師亦成長並獲得成就感,這樣深刻的經驗,讓易之老師決定持續使用英雄之旅課程模組進行教學。
圖二、吳靜吉博士分享「生命影響生命」
回歸:發展一堂還不存在的課
研習課程的最後,林劭仁教務長讓老師們以小組形式,討論研習二日的精神與目標,如何落實於課堂中,依據啟程啟蒙回歸的結構,結合「自主學習」、「社會情緒學習」、「跨域學習」概念,發展一堂課程包含名稱、理念、目標與內容。
共發展出三堂課程,第一組課程分享時,原先是一張捲起的牛皮紙,隨著紙張慢慢攤開,看見熟悉的妖山圖像,課程名稱「妖山展顏」在最後浮現。這堂課欲藉由有形的實地踏查,達成無形的舒適圈跨越、探索力養成之目標。將學生們以不同領域分組,從北藝大校園開始一段踏查,學生們自由地探索、觀察與紀錄,再將之以藝術形式轉化,展現學生突破舒適圈後,其豐富多元的面向與可能性。
第二門課程「We live/die together」,關注人與環境間關係,從生活中的小行動開始。透過親臨現場或虛擬實境的方式看見環境的現況,如垃圾處理場、極地動物生存現況等,並記錄日常與專業垃圾的生產履歷,小組內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最後收攏成一項全班共同執行的具體行動。透過此課程設計達成從小行動做起內化至日常生活、養成學生從Me到We的思維等課程目標。
第三門課程「藝術超有用:妖怪變超人」,結合社會實踐USR概念,著眼身體、藝術與社會三大面向,先由生命年表連結自身身體經驗,以廣義的照護者作為對象,並以藝術介入與轉化,透過企劃、創作等形式共創,回應社會的同時,其作品對學生亦具生命教育意義,達成滾動式的循環。老師須適時以專業介入導學,使學生感性想像能落地成具體可執行之企劃,亦強調實地的機構訪視,讓學生能從他者的經驗中反思,擴大對苦痛之想像。
圖三、小組分享:對學生的觀察與反思
回歸:共伴與蛻變
在研習的最後,老師們以一段話總結二日研習的感受,提到研習打開與同事對話的契機、原來教學是可以好玩的、過去是站在自己的專業本位去思考,但透過研習的互相激盪,看見不同面向的思考。
「我過去當學生的時候,看著當時的老師們個個都是大師,現在我們要成為那個被崇拜的地位時,我們有什麼?除了專業與研究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學,會有學生記得你,不只是專業,而是記得你這個人。」于國華老師提到在回顧求學經歷時還記著的老師,往往是因為其帶來一種撼動。
研習帶來的不只是身分上的翻轉,更是另一種觀點。試著把一門課程當成一趟旅程,重新思考想要讓學生留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