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鐵幕下

藝趣學
2020-06-10
計畫執行者:高靖恩
計畫期間:2019.07.01-2020.07.18
計畫地點: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


計畫內容 
這次規劃目的地是波蘭與波羅地海三小國,我很驚訝地發現,這四個國家都與台灣社會有很大的關係。先以波蘭為例,這個長年以共產主義為方針的國家,自九十年蘇聯解體以後,才開始吹起民主化的浪潮。波羅的海三小國,於二戰時期被德國出賣,簽了條約被蘇聯統治,同樣也是等到蘇聯解體,才陸續獨立成國家,。
 
對此,我認為應該正視自己的歷史,但不是以非黑即白的方式判斷,對於歷史,我們更應該採取更寬容的態度,彼此理解跟包容。故選擇了這幾個國家,主要走訪其轉型正義的場域,作為我探查的重點。
 
This is an image
圖一 清早的維爾紐斯街道上沒什麼行人


旅行觀察
波蘭
初到華沙第一個感覺是冷冽的,在簡陋的機場裡,感受不到泱泱首都的風範,搭上往市區的火車向窗外望,市區沒有高樓大廈的包圍,有種平易近人的安逸,遠遠看到電影場景似的科學文化大樓,共產離我們不遠,不久前在這在地片土地上正如火如荼的發生著。在華沙車站匆匆買了早餐,跳上了往克拉科夫的火車,東歐式的鄉村景觀劃過窗邊:「這就是歐洲啊!」我心裡這樣想著。克拉科夫是少數二戰時期沒有被摧殘的波蘭城市,古城區內是聯合國文教組織認定的遺跡,主打觀光的城市街道上滿溢各地遊覽者,我努力找尋當地人生活的蹤跡,但似乎都被資本主義埋沒,片刻尋不著。
 
隔日,我一早到了猶太區吃早餐,間隔時間在巷弄間走走。比起老城區的建築,這裡更有些時代的痕跡,斑駁脫落的牆面上,烙著猶太五芒星的圖案,當時德軍追殺猶太人時,就把這圍了起來,牢籠似的圈著他們。費了一陣錯亂,抵達了位於近郊的集中營,此地現在已成為波蘭境內極為重要的觀光勝地。隨著導遊的步伐,我看了當時遺留的種種,最驚奇的不是當時納粹的兇殘(這些暴行早已被大眾媒體渲染的無比透徹),懸在我腦海裡的,是他們即使遭受如此巨大的苦難,依舊能平和而客觀的敘述事情的發生,並非祈求觀者同情。歷史已經發生,雖說應努力向前創造美好的明天,但關於昨日所發生的傷痕,找到各方可接受的歷史陳述,並試圖達到和解,才能使將來的日子更健全吧!

 
This is an image
圖二 二戰時期猶太人集中於此地,被納粹決定生死
 
 
拉脫維亞
里加是個不時有海鷗飛過的城市,依著波羅的海,自古因貿易繁榮,至今是這三小國裡最大的城市。因循著西歐發展脈絡,這裡的一切看起來的確不像身處東歐,光亮的牆垣,青綠色的公園,這裡的人也多了些活潑開朗。一早遊經古城區,無所目的的隨意漫遊,城區不大,轉個圈就碰見書上指名的景點,比起按圖索驥,肆意漫遊的巧遇更多了些驚喜。過了幾個街區,抵達當時蘇聯所留下的KGB博物館──當時為蘇聯特務的總部。據說被抓進來的人,沒有人是活著出去的。我進了地下室的一間小房,裡面密不透風,天花板垂下一盞黃色燈泡,矩形房間正中央擺著一張木桌,上頭有個黑色的長棍,我想著,多少人曾經在此受到不人道的待遇,多少人沒日沒夜的被受凌虐,多少人為了換取短暫的休息,承認了莫須有的罪名。參觀後,我一直被這壓抑的氛圍抑制,許久不得平復。

 
This is an image
圖三  即使是波羅地海三小國最大的首都早晨依舊冷清
 
 
體驗心得
成長於愛旅行的家庭,從小我常有機會出國遊歷,歐洲並非沒去過,但自己一個人在外面待那麼多天倒是第一次。當初,會規畫前往波羅的海三小國,一方面是被當地文化吸引,相較於西歐的進步繁華,我更偏愛去較為「荒涼」的東歐國家一探究竟,總覺得比較接近真正的歐洲。隨著科技資訊的發達,觀光客如蝗蟲般地從西歐蔓延至東歐,這個我一直以為的最後淨土,物價也開始高漲,城裡充斥著遊客,慢慢的,也會變得更加資本主義化吧。
 
雖說看似一切順利,但寂寞孤單是之前沒料想到的,一個人吃飯逛街,一個人逛超市逛市場,偶爾有網路可以越限制解解鄉愁,但當晚上一切妥當,身旁全是陌生人的呼聲,有些凶神惡煞,有些樣貌奇特,我還是望著天花板躺在床上,想著到底為什麼來這。以前出國,我很討厭看到華人團,並不是說我崇洋媚外,自以為文青獨自走在街道上,而是每次看到華人團,就如驚醒於沉醉的美夢,赫然發現自己人在國外。但這次獨自出遊,在一個遠離塵囂的古堡內遇到臺灣來的中年團,他們說著南部的臺語,戴著廟會所送的帽子,我的嘴角淺淺上揚,一陣暖流突然湧上心頭,當時帶給我的親切感至今還在我心中盪漾著,臺灣真好,我確實這樣想著。
 

 
This is an image
圖四 海邊望著芬蘭灣灣中正航著艘帆船

 
 
 
這次走遍無數間博物館,每次都被那真實的歷史所震撼,印象最深刻的是,位於塔林的獨立自由紀念博物館,幾個大電視機架著,投放著不是多麼驚心動魄的畫面,而是不同階層的平民,述說著被蘇聯佔領時期,真實生活的樣貌。即使透過他們的口述,我還是難以相信,幾十年前,這種極度不人道的事確實發生,而非是小說或電影杜撰的情節。
 
因為所成長的時代背景不同,所認知與體會的事也天差地遠,但與當地的導遊聊天我才發現,他們跟我們一樣,因為緊鄰著俄羅斯,所以害怕有一天俄國會再次壯大,侵略鄰近小國。前幾年的克里米亞地區就是最好的例子,想當然爾,有些人認為是「侵略」,有些人則是覺得「光榮復興」。
 
 
This is an image
圖五 維爾紐斯主教座堂 一名媽媽抱著孩子靜靜的觀著教堂內正舉行的儀式
 
 
關於台灣的歷史事件,敏感的白色恐怖或二二八,歷史陳述上不應單方面的偏袒某方,或不斷的讓這些事,成了每年選舉的口號。歷史記憶陳述的方式,應當找出所有共同接受的歷史回憶,進而達成和解。愛沙尼亞的總統曾說:「蓋博物館不是要讓仇恨繼續蔓延,或讓大家記著當時誰多麼偉大,而是前車之鑒似的,了解過去的歷史,進而避免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