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越愛你

藝趣學
2020-01-10
計畫執行者:黃崧菀
計畫期間:2019.07.16—08.01(河內市)
計畫地點:越南

計畫概述
越南越愛你-戰後四十年速記

為什麼想去越南呢?
臺灣的地理位置在東亞甚為關鍵,雖然時聞國際觀的重要,但其實臺灣對東南亞國家觀感仍保守。正因戴著殖民者或大國史觀的眼鏡來看待越南,就容易忽略了越南真實的樣貌,以及有許多少數民族文化的特異性。著眼于越南在大國之間求存的奮鬥歷史,我好奇臺灣和越南的異同與影響,便從與當地人互動/當代藝術發展/歷史遺址與博物館切入,觀察當代越南人又是如何看待過去與當下。

古都總是適合漫遊
從2018年開始,我將手邊可得的材料剪成植物的形狀,並且排列形成構圖,在越南延續製作並提供給相遇的人,讓他們挑選後並排列,雖是重複的素材卻會產生不同畫面,可貴的相遇也就發生於此。我的創作討論的是不可見的經驗與情感,大歷史的個人敘事可以如何被傳達,還有如何打開耳朵聽見他人的聲音。

在網路上查找越南時,就發現許多資訊並不流通,需要親身去體驗和覺察,這是我認為河內非常適合步行探索的原因之一。在11紀便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千年古都-河內,有許多過往痕跡留待探索,整趟旅程我透過住民宿加入當地人生活,並且在街上探尋書店和舊物攤,撿拾垃圾的方式觀察越南的印刷品,進行素材蒐集,也參與東南亞燦爛書店的帶書者計畫。

藝術計畫:植物庭
前往越南前,我印製了三件版畫,分別是《信使》、《資訊》、《吃了秤砣鐵了心》,畫面由植物元素和鳥、但組成隱喻性的畫面,將解讀的空間作為祝福,贈予參與計畫的人。
 
This is an image
圖一:三件版畫 《信使》、《資訊》、《吃了秤砣鐵了心》

因緣際會認識幾位姐姐,見我獨旅,時常關心,並帶我出遊,一起去買菜和午餐,也因此和在科技業工作其餘時間在民宿兼職的Jack聊天,談到越南的現代化快速進程,因為我觀察到整個城市快速的新陳代謝中,他認為這些都市建設環境破壞問題嚴重,河內居民並未做好準備,知識水準仍需要提升,我提出是否能從教育上去改進,但他認為越南政府並未有改革的意識。

在共產政府的治理下的生活景況,是我無法想像的,幸賴在河內大學念中文的朋友阮玉鴛願意和我談論,她說人民可以批評政府,然而專政的貪腐或是沒有選舉權,對他們來說早已習慣,也就不知道何謂民主,順著越南與國際的商貿關係的話題,我問起中國一帶一路對越南影響,她向我提到河內大學便設有孔子學院,[1]辦了許多次一帶一路的演講,後來我們看起了她的中文教材,還有她喜歡的中國歌唱節目。

在這些對談中我想的是媒體或是文化,雖然可能淪為政治工具,但也是因為其獨有的超越語言和珍貴的人類通性,於焉藝術能做的既有限卻也充滿可能。

結語
非語言溝通的可能-植物庭計畫。

當我嘗試植物庭計畫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無法邀請沒有足夠信任程度的對象進入拼貼時間裡。我回到臺灣和韓國朋友分享,旅程中我有很多機會能夠進行,但我卻有種自己是從別人那取走什麼,是那種掠奪行動,所以無法毫不猶豫地邀請任何人參與,真的將素材攤開給坐在前方的人,都是我認定雙方已經建立了某個關係的對象。朋友聽完我的想法,給了我很重要的回饋:正因她做過一百人的訪問計畫,知道了真正的對話質地遠比數量來得重要。因為排列這些素材像是一個途徑,蜿蜒通往我們彼此的心,是和語言交流不同的時間區段。

我所看見的越戰後的生活
讀資料、去遺址和博物館是為瞭解越南的歷史,也幸運的能夠聽河內的朋友對都市發展與執政者的想法。如同所有現代國家都有的問題——城鄉差距,聚集在河內的也多是來工作和求學的外地人,奮力工作欲脫離貧困,對基礎建設有大量需求的越南來說,只能在不損害主權下謹慎的與中國、美國甚至俄國斡旋,何況這也牽動了與臺灣的絲縷關係。然而,因生命強韌,得以繼續前進,成群的路邊喝咖啡聚著的三五好友、視湖中垃圾如無物的釣客、烤肉客;轟炸機殘骸週邊,豐沛喧騰的生活感給我很安穩的感受,毫不客氣的一巢鴨窩更讓我忍俊不住,順藤摸瓜前來探訪這傷痕物件的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但瞭解歷史與時事潛藏其下的渴求無非便是:「生命該如何被善待,未來如何更好?」
 
This is an image
圖二:胡志明陵墓
 
作為共產主義象徵的紅色五星體現在信仰與節慶中,那些不斷出現的五星形,已然成為符號,注意到五星燈是中秋節的孩童玩具,詢問之下才瞭解越南中秋節有著截然不同的阿貴奔月和農閒時節陪伴小孩的意義,在漢文化影響下,我觀察到在地人因時制宜在其上發展出的不同變化是很有趣的。還有我最喜歡瞭解人如何使用植物,就像是冷熱皆可隨興沖出來讓路經的人解渴的冰茶(trà đá)文化(有些像臺灣早期的奉茶);跟著去菜市場的時候買的一代未開的花,是在越南很普遍入菜也會用來祭祀的夜來,這和我所知歌頌其優雅神秘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圖三、四:拿著五星燈花嬉戲的兒童

經驗帶給我的影響和我能做的
嚴格意義下我並存于世代,但也在網路的發展中成長,與世界的連結更加密不可分,我們都知道要對國際關係上多一點的認識,於是學了外語也關注新聞,但當我們的肉身真的跨不出去,到達了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時,是全身感官的大開張,同一則故事或笑話,在經過這樣的變化,能聽見、連結出的訊息已經再也不同。這便是具體知識(specific knowledge),是「無法訓練的知識」,參與計畫的徵選前期,就意外捲動了我去認識新朋友,聽到其他參與者對專制體制有些經驗和想法時,我便主動與他交流想法,對方的回應也鼓勵了我。

獨旅擁有的是專屬自己的時間,當然夜幕低垂或是沒有足夠資料時確認方向時,會有許多恐懼和猶豫浮上心頭,當下很難不用最舒適的習慣去面對,但我會去思考我恐懼的來源,試圖靠近,就像是當真的有機會碰見截然不同背景的人時,不擅社交和語言障礙真的令我退縮,是善意和豁出去的一口氣,開展了我對生命的想像,短暫的交會,幸運的碰到能相知相惜的友誼。

回到臺灣我整理著收集來的資料,爬梳彼此的連結準備撰文在網路上分享,恰好也遇到東南亞書主題書店的越南史講座,能從另一視角聽越南的故事,忘了帶買好的書過去捐贈讓我有藉口再去拜訪,我想做關於這趟旅程的作品,和在河內認識的朋友們或是任何有興趣的人分享。

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我,很感謝促成計畫的每一個投入的人,實現這趟旅程,去印證心裡疑問和探索未知,真心希望這個計畫能夠一直延續,幫忙更多敢夢想,勇於跨步將臺灣視野帶出去驗證的學生。
 

[1] 孔子學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下屬,正司局級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管理,總部設在中國北京,中國境外的孔子學院都是其分支機構。其爭議點在於政治立場干擾了他國學術自由。

精彩成果>>北藝大影音網「108年洲際漂移─藝術實踐的城市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