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島嶼:一種肉身測量
藝趣學
2020-12-10
計畫執行者:歐鈞淞
計畫時間:2020.8.10-8.23
計畫時間:2020.8.10-8.23
初識小馬哥,第一位在當地認識的部落青年,在涼亭相談甚歡,特此拍照留念。
計畫內容
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海島型國家,由本島與諸多離島組成。作為這片土地所養育的下一代青年,我選擇踏上我未曾到達的東岸離島(蘭嶼、綠島),並選擇以海洋環境來當作我創作計畫的核心。拾取海岸邊不與匱乏的寶特瓶,於內放置在島與周圍同樣充裕的海水,並將瓶身戳洞,將海水視為色料,隨著我步行繞島,海水將沿著線性移動的軌跡,點放式的滴落,在土地上留下印記。而後又因炙熱的太陽,再次回到環境自身的循環之中。
幽微亦感性地刻畫,試圖勾勒出屬於島嶼的輪廓。
雙腳扎實地踩在土地上,對於島嶼,如同初識一位朋友一樣,慢慢地了解他。
核廢場/令人覺得詭異、諷刺的外牆壁畫,時至今日,仍然不解當初政府放置核廢料的選擇。
體驗心得
多數人對於台灣東半部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好山好水,我對蘭嶼和綠島亦是,而在一連串的行走,以及測量計畫結束後,最後留在我心裡的卻是與許多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產生的連結,人與人的連結。
記得在出發以前,我曾告訴自己:「儘量帶著不那麼規劃好的行程,不讓內心有過多的預想,讓自己完全沈浸在這塊土地,這片海洋之上,靜靜的聆聽,慢慢地走著,他會跟你說很多話的。」回到台北後,我相當感謝當初的我,給了自己這麼一段話,也很感謝島嶼誠摯的接納我這個短暫停留的過客。
椰油部落第一晚的室友們,隔天放置床頭的祝福,衛生紙上簡單寫上的加油。朗島冰店老闆的拼板舟記憶,阿公時代划拼板舟出去捕魚的過去。朗島年輕人的便車與沿途閒聊夜晚釣魚巧遇的不知名飛行物體和莫名的水中爆炸,裝作沒事的繼續釣魚。東清的部落青年小馬哥,聊了這裡、飛魚季、拼板舟,還有關於海的一切。前來打工換宿的學妹,帶我拜訪漁人部落編織漁袋的謝阿姨,在那奮鬥了一個下午,總算是編出了一點點東西,但依舊覺得自己的手指十分不靈光。估計阿姨也在我們離開後,把我們綁的拆掉,再重新綁了一次。漁人背包客棧老闆阿賢的熱情招呼,關於過去水芋田的記憶,水芋田為何是女人的海,還有阿公的阿公時代的故事。小天池初遇,在野銀部落相識的台大歷史學長,帶著帳篷,與夥伴來到這座島嶼度過盛夏。漁人藍色涼亭相識的銀河系阿伯,活潑開朗又熱情的邀請我喝酒,向我說大中午的喝酒不會怎麼樣,只是會很快就暈倒,最後還是不好意思的跟他說:我酒量不好啦!會倒。潮池認識的三位小幫手姐姐,在看完潮池的池底珊瑚礁後,再一同前往開元港跳港。綠島涼亭碰到的旅行阿伯,對於我的徒步環島計畫,感到相當震驚,久久不能自己。最終留下的紀念品,都是這些與人相處的點點滴滴,無論是什麼,都是我相當珍惜的片刻言談。
綠島人權園區,八卦樓/一段不應被忽視的歷史,走在裡頭,有中說不出的哀愁感。
而在經歷兩座島嶼的徒步繞行,以及人群的洗禮,當我再次踏回台灣本島的土地後,我領悟出一句話:「蘭嶼是達悟人的島,而綠島則是漢人的島。」
「蘭嶼是達悟人的島,而綠島則是漢人的島。」這句話對於過去長期盤踞中原的漢人來說,不甚公平,然而,就現況而言,對於島嶼的生活智慧,在我眼裡漢民族是遠遠不及因島嶼而生的達悟人。包括對海洋漁獲的捕撈智慧,人如何與地、海共存的智慧,這是我在綠島相較沒看到的。對我來說,綠島彷彿是一座夏日渡假小島,隨著盛夏到來,人群將至,又隨著熱氣駛去,人去樓空。島上生活的痕跡,彷彿沒被刻畫在土地上,像是輕描淡寫在沙灘上,馬上又被一道拍打上浪頭的浪花撫平。不過這一切在蘭嶼,卻像是雕刻在沿岸大石上,深深的,長久的被流傳下來。
身為漢人的我,是如此稱羨蘭嶼人對島嶼及海洋的智慧,卻又不忍指責群眾對綠島的侵襲。兩座島嶼的狀態,實則無優劣之分,單純的認為,如果每一座島嶼,都能有島民對島嶼生活的想像,以及對待島嶼的生活智慧,那是多麽令人嚮往,令人欣喜,而這才是能真正留給後代子孫的龐大遺產。
我記得,飛魚這麼稱呼蘭嶼這座島嶼上的人,島上有智慧的人們。
花蓮獨立書店-雨樵懶人書店/作者新書分享會現場,是個舒適的空間。
展望
此次計畫完成後,我更能確定一個人旅行的意義,以及如何從中與他人建立連結,交流對話的開啟。雖然這次的計畫從國際轉向國內,某種程度依舊是在舒適圈的一部分,不過換個角度想,走訪自己家園中不熟悉、不曾到訪的土地,或許是我這個年紀的青年,對土地,對家園最直接回饋的方式。
此刻的我,比起去到世界的他處,更吸引我的,會是那些近在咫尺的島嶼,高山,與圍繞在身邊的大海,我會抬起我的雙腳,一步一步地走完這些路,好好的與路上相遇的每個朋友,建立連結,交換他們心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