遶境中的身體感—葉晉彰老師的武術行腳
看板人物
2021-09-10
撰文/何蕙君
照片提供/姚郁 紋
照片提供/姚郁
拜師學藝.照起工行
晉彰老師的武藝啟蒙,源自於小學時期的體育課程,當時的國術課程是必修的項目之一,向來喜歡看武打片的晉彰老師,隨著課程接觸國術與空手道,逐漸建立起對傳統武術的興趣,習武的信念便在心中開始萌芽,並在就讀專科時期開始實踐。專科就讀電子工程科的晉彰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加入武術社,透過與林進登師父習武,住在武館中灑掃庭除、學習藥理與製作跌打損傷的藥膏,一步一步成為武館的入室弟子。回憶起那段在武館習藝的時光,晉彰老師說道:「習武從此改變了我的命運」。
受過傳統的武館文化薰陶,大學就讀體育系國術組的晉彰老師,開始接觸學術化、系統化的武術訓練,同時也在社團與武館中擔任指導老師,接觸相異背景的學生,累積豐厚的教學經驗。大學畢業後赴英國就讀運動教育碩士班,以理論導向之碩士班課程,看似與武術實踐之間有些距離,老師實則將自己的武術技能作為交朋友的媒介,與同校的英國人、香港人一同練功。在海外留學經驗中,老師不僅以國際化的視野精進運動學理,秉持著「越在地越國際」的精神,將武術的身體文化分享給相異背景的同學們,讓充滿東方文化想像的「武術」,具體成一種富含傳統文化的運動科學。
學術並行的妖山武館
初進北藝的晉彰老師,於舞蹈系任教,一開始他便看見北藝學生的獨特之處,「因為我們學校的學生素質很好,只要你引起他的學習動機,其實就可以了」,相較於武館的學生已經擁有學習動機才入館學習,對自小學習西方舞蹈的北藝學生來說,武術可能是較遙遠的一門運動,因此晉彰老師開始思考如何以多面向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轉化傳統的教學法,在短時間內使同學對武術的掌握有效提升,也能同時鞏固基本功的培養。
「我沒有辦法把練功變有趣,那我就把我自己變有趣」,詼諧風趣的晉彰老師便開始以學長姐的經驗舉例分享,或是將課程內容較為扁平基本功,改以武術套路的方式教學,在套路之中拆解基本動作,深入基本功的訓練,武術套路也能在展演中直接呈現,讓學生能將武術直接作為創作的題材與元素。當晉彰老師實際演示武術套路變成實際武打時,更是讓學生看見傳統武術的抵禦功能與現代武術的展演轉化。在教學現場中,晉彰老師扮演著亦師亦友的角色,「學生來練練看,搞不好實際嘗試以後,可以找到興趣」。即使學生無心在某些課程,老師也會鼓勵道:「不喜歡做的事更要把它做好,至少要達到一次就通過的標準」。
請支援輸贏
晉彰老師除了在課程中教授武術,也帶著各個曾修過武術課程的同學,在課餘時間習武,參加全國大專盃比賽,比賽的舞臺除了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外,同時也寫下激勵人心的故事。
晉彰老師回憶起教學現場中最印象深刻的事件,是帶著學生參加全國大專杯比賽的歷程,在前四強的複賽時,遇到本校學生在同場打對臺的尷尬情況,而其中一位同學順利晉級決賽之後,未能晉級的同學心中沒有隔閡,反倒是給對方滿滿的鼓勵:「請連我的份一起贏回來」。決賽時,晉彰老師看著學生用盡渾身的力量打拳,為他用盡全力投入比賽的態度深深感動,雖然最終未能將冠軍帶回北藝大,但一場比賽的意義不僅止於最終的勝敗,學生在比賽過程中的學習也是無形的收穫,參與比賽的學生也因英雄惜英雄的心態結識各校的武術好手,在晉彰老師的心中,已為每一位全力參加比賽的學生戴上桂冠。
跟著神明去「𨑨迌」
在教學現場中,晉彰老師想帶給學生的,還有更多關於傳統武館的文化脈絡。在農業社會時,神明繞境為庄頭盛事,地方曲館與武館子弟擔任神明「駕前」子弟,熱鬧的藝陣表演內容更是讓庄民駐足欣賞的娛樂節目,庄民透過信仰的網絡形成另類的社交活動,與外地相同信仰的人一起「𨑨迌」。晉彰老師依此民俗活動的精神,設計課程「臺灣藝陣概論」,以舞蹈、西樂轉譯傳統繞境的符碼,並以實際的田野調查帶領學生看見民俗信仰之美,融合各系所的學生專長規劃出藝陣內容,並實地參與藝陣演出,陣頭演出後引導學生檢討與反思。
起初與廟方人員協調以新創的方式加入廟會活動時,廟方人員對於非傳統定義的藝陣心中雖有疑問,但傳統廟宇各種表演藝術具有寬廣的包容性,在看見晉彰老師帶領北藝學生的演出成果後,皆肯定北藝師生的藝術力與創造力。晉彰老師曾帶著學生赴內湖公館庄武身開漳聖王廟、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文化祭、新莊地藏庵等各地廟宇參與藝陣活動,帶著學生足跡踏遍雙北市各大廟宇活動,老師不禁也反思到北藝學子在關渡數年,更應該與周遭的文化做連結,隨後透過一德里里長的牽線,晉彰老師帶著「臺灣藝陣概論」的同學,與音樂系系友所組成的他拉喇叭團TLBE Brass,一同參與關渡宮媽祖、龍形迎關渡二媽、淡水清水祖師等遶境活動。在一場場「校門口的田野」中,關渡不只是扁平的地名,晉彰老師帶著學生看見學校周邊的文化地景,運用自身的主修參與社會實踐,也引導學生們去看見最鄰近的區域、最豐饒的歷史。
寢室裡的跨界正在發生
若說一場跨界的發生,除了不同系所的學生用自身專長參與服務學習課程,還有哪裡會發生呢?現任住宿中心主任的晉彰老師運用他的觀察,說出一套思考:「住宿與課外活動,都是你找到人生共同打拼夥伴的管道,甚至這些住宿、社團認識的朋友,比起同班同學的關係更親密,這是一種建立方式人脈的方式。有時候會講要怎麼跨界合作,我們跨界的這些東西就在宿舍發生的啊!你的寢室裡面也有音樂、舞蹈……各個系所的同學,另外參加社團,其實也是發展你的新的專長」。
在跨領域的路上,晉彰老師鼓勵同學在宿舍與社團中建立人脈並共同創作,從師學藝終有歸時,只待期滿藝成,有各路好友結伴同行。
108年度教學優良教師—葉晉彰老師訪談影片:https://admin.media.tnua.edu.tw/media/s/UF9M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