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過枋寮—余光中音樂劇》參與側記

教學工坊
2019-11-12
撰文/音樂學系 凌孟汶
2018年12月19日於北藝大舞蹈廳推出了這部創新的跨域創作演出──《車過枋寮》余光中「美聲」音樂劇。

這部音樂劇是由音樂學系
鄭琪樺老師帶領聲樂組10位歌手、林俊吉老師帶領新媒14位同學,並邀請劇場藝術創作所導演組研究生吳璟賢擔任導演暨編劇,串聯音樂系作曲組學生梁鍾暐的作品,劇設系同學協助舞台燈光、佈景,以及音樂系研究生廖元鈺指揮8位樂手,大家共同努力,在短短三個月內成就了這個實驗劇作。

這是一齣關於青春、愛情、親情、友情、夢想的音樂劇,在此劇中,我飾演的是女主角
──大佳慧。其實早在2017年,《車過枋寮》就有過第一版呈現,當時只是期末在教室裡的小演出;看著這部音樂劇改寫擴編、配上小樂團、融入當代新穎的新媒體藝術,並進入正式舞台劇場演出,這樣的成長茁壯,令我非常感動,也很慶幸自己兩版皆有參與,並緊接著籌備2019年暑假到屏東的第三次演出。

跨域合作向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北藝大環境特殊,各系所的藝術人在思考方向及工作模式,皆富有獨特性,要打破不簡單,要磨合也很辛苦,因為我們在工作上都很注重「分工」,卻忘了「合作」,很感謝所有劇組人在整個籌備的過程中,願意不斷溝通協調,一步一步使此劇發展、成型。身為一個演員,我所負責的是最少最單純的事情,盡心揣摩角色、練習台詞及歌曲、盡量讓每個動作及走位自然呈現,是我唯一要做的。然而對於幕後付出的两位老師、導演、作曲家、新媒系同學來說,他們要承擔的是龐大、更複雜的事情,包含取材、影像設計、宣傳、劇場工作等等,多少個賣肝賣命的夜晚,是幕前的大家看不到的辛勞。

完成這樣的作品,要感謝的人真的很多,最感謝的便是兩位辛苦的指導老師──林俊吉老師和鄭琪樺老師。在排練的過程裡,琪樺老師總是充滿熱情的看著台上發生的事,無比認真的指導大家,那股熱忱渲染了在場的每一位;而俊吉老師雖是指導新媒系的同學,但每次演員排練,一定會看到老師前來,默默的坐在角落,全程陪伴我們。兩位老師次次陪在我們身邊,用他們的行動告訴我們,他們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不要害怕、放手去突破,真的非常感謝老師們的付出。

還要感謝導演吳璟賢和助理導演張假玉。《車過枋寮》從2017年在璟賢手上發芽茁壯,到這次的擴編,他有清晰的脈絡,知道整齣戲的走向,深刻記得在排練場,璟賢最常跟演員講的一句話就是「你再感覺一下」,其實對音樂系歌手來說,最困難的就是「講台詞」和「演」,但璟賢導演帶著我們感覺戲的氛圍、感覺詞的節奏,不斷激發我們最真實的潛能,讓我們能展現最自然的那一面,真的很感謝他的包容。而助導假玉總是穿梭在排練場上也許在貼馬克
亦可能在計量著舞台上的東西,她和導演一樣有著敏銳的觀察力、銳利的眼神,一眼就能看清舞台上發生的所有事,默默寫著筆記、幫我們修戲、親自示範,引導我們進入劇情、釐清自己的思緒、了解角色的情緒。

還有一位非常辛苦的,是整齣劇所有音樂的核心人物──作曲家梁鍾暐。《車過枋寮》原本只是一首他以余光中老師的同名詩作譜成的合唱曲,和北藝大合唱團唱過後我非常喜歡,於是拜託鍾暐改編成室內樂版本,在一次主修課上唱給琪樺老師聽,沒想到竟促成了這部音樂劇製作,真的非常高興。此劇在徵得余光中老師家人同意16首詩詞(包含《車過枋寮》、《月緣》、《問風》、《十字路口》、《因你一笑》、《尾聲》、《珍珠項鍊》、《無論》、《如果》、《雨聲說些什麼》、《情人節》、《江湖上》、《夜歸》、《我的年輪》、《天狼星變奏曲》和《小木屐》)授權後,鍾暐日夜不停創作,為每首詩詞譜出新的樂曲,他的音樂總能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如同余光中老師的詩作那樣親切,容易傳遞。很開心能見證鍾暐在音樂上和聲的進步,聲部的豐富,甚至每次重新唱這些歌曲的感觸都能更深化,時至今日的版本,這些樂曲真的非常精彩動人。


要感謝的人還有很多很多,幕前幕後總有許多人默默付出、願意承擔,短短三個月內,我們不斷溝通協調,密集練習與彩排,秉持各自不同的專業,盡情發揮自己對藝術的熱情,讓這場結合古典音樂、前衛新媒,與詩詞文學藝術的跨域呈現,能劃下完美的句點,掌聲響起的那一刻,所有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完成一個作品,演出結束的欣喜及當天的成就感都不是最深刻的,現在回想起,往往印象最深的,都是過程中的辛勞,每一個付出的點滴,每一個難熬的時刻,最後都會成為最熱血、最刻骨的回憶。
 
最後,我想感謝余光中老師,在2017年課堂呈現時,我們非常想和余老師分享這個作品,但很不幸在首演前一週,接到余光中老師逝世的消息;至今,我們依然希望能以此作品,向余光中老師致敬,感謝您美麗的詩作,帶給我們這麼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