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頁與新章:李副校長葭儀教授專訪—快要翻頁之際,想起舊篇章的起頭—築起這裡的是什麼人?

看板人物
2019-10-15

撰文/動畫學系 朱詠仙
編輯/教學與學習中心 魏心怡主任
吳紋綾助理
 

訪談時間:108/07/22(一) 下午3:00 
訪談地點:副校長室
訪問者:教學與學習中心/魏心怡主任
攝影:電影創作學系碩士班/江詩雯
This is an image
圖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李葭儀副校長
 
文字的作用,讓人們談論時飛散在空間裡的話語凝成一體,人也是,因有人將其拉在一起而成為團體。
領導者不需要是能力最強大的那個人,而是能夠將團隊裡每個成員的能力發揮到最大程度的人。任教於音樂學系,身兼副校長職銜,本身也是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第一屆校友的李葭儀副校長,向我們闡述與分析她領導團隊的不二法門—「主要是要有對話能力!溝通的第一步就是聆聽,我真心誠意想要聽見、聽懂每一個聲音!」於國外學成後歸國後,回到母校北藝大,投身藝術教育的李副校長,一身溫和的氣質,待在空間裡便存有份量,卻完全不露強勢的鋒芒,「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我好奇心重、包容心強。個人沒有一定要達到什麼特定目標,而是希望在一個共同願景下,能激勵協助團隊成員成長與發揮。」李副校長說。
 
教學與學習中心的獨立櫥窗—傳遞北藝多元豐富的藝術新知
儘管臺灣致力推廣藝術教育,但藝術蔓延校園直至都市鄉野的速度仍是緩慢的,每往前一推,力量卻彷彿因碰觸到各種現實的考量而消弭。
「藝術教育其實是一個環境工程,而藝術教育行政就是你怎麼來鋪陳這個環境。」李副校長說。
進一步表示,「教學與學習中心是學校行政單位裡面最難以定位、彈性最大的,任務看起來也十分龐雜;但反過來說,可能也不是」。換個角度,教學與學習中心其實就是一雙手,目的明確的推手,隱於藝術校園的身後,複雜在於疏而不漏,困難在於精準與力度。其建立的電子報成了校園對外的另類窗口,廣納學生撰稿、教師專訪、活動訊息,各種重要的校園事務報導和講座回響。
This is an image
二、李葭儀副校長受訪
(左:教學與學習中心魏心怡主任   右:李葭儀副校長)
突破與創新—必須合作的理由為何?
「你要有與不同領域的人對話的能力。」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創校37年,系所與單位逐漸增加電子報的資訊面向更加豐富,然而跨領域的整合從不比專精於單一領域簡單。
「我們在團體裡面,最要培育的就是合作的能力」,李副校長如此說到,「各自分工把自己顧好是基礎,但是要真的能與他人合作,那是比較需要學習的,更是必要的。如果左右兩邊一個是你的專業裝備,另一個是跨域對話的能力,我覺得在新世代後者可能會更舉足輕重。因為專業的裝備也許在某些情況下自學都可以,但是除此之外,你還要能夠與別人合作、和人家對話、討論時能聚焦、碰撞得出些什麼才行!然後才能夠做出更厲害的東西。」

失速就如一件藝術—如何迎戰未來?
儘管從家長到學子都全力籌備著就業與迎接時代的變化,而時至今日,終於人們攤手承認社會的走向已經變得無可預料。
「以現今的情勢來看,似乎有些難以言說我以後要做什麼,」李副校長認真地回答,「搞不好到時候連學校的樣貌都會改變!也不一定絕對要有一個學期十八週,其實現在都已經開始有很多彈性的可能了。」
李副校長輕鬆地說:「不是有個說法嗎?到2030年那時能夠從事的行業或工作內容,有百分之六七十現在根本還沒出現!這個世代,變化非常非常的大!我自己當年一路求學、就業,就已經可以感受到與自己父母那個年代的距離了,更何況現在的學生呢?」
教育者無法點破未來的走勢讓學子一路安穩就業;孩子無法理所當然地告訴家長自己未來會做什麼工作。比起虛掛保證—令周遭亦或是自己吃下一枚安心丸,有時候,回答「不知道」似乎才更像一個明眼人直視未來會給出的答案。
「面對未來,反過來說,應該是裝備自己,按照自己的能力跟興趣、發展提升自己,然後就有無限的可能,不是嗎?」,李副校長如此認為著。

寧靜地注視著這個翻頁的瞬間—我們的精神是什麼?
「時間的流逝,可以過濾出一些東西,但有些東西就好比真理似的持續引領著我們;儘管創校是在很久以前,但創校的宗旨—扎根在傳統,放眼於未來,這個精神卻是一直沒有改變」,李副校長說。
電子報的革新,背後是教育者前瞻的目光,與之相連的是就業型態與工作模式的轉型,而足以反應藝術校園正在發生什麼事的電子報,如今經歷的是一個翻頁,與社會環境一同迎向新的篇章,此為時光河道中無法逃避的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