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路上的「新活水」─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表演I」課後心得

E-Learning
2023-03-10

撰文/劉馨檜
 

我曾經是這門課的學生,在畢業後,有幸以助理的身分回到這門課,記錄上課的過程。在台上與台下,切換了不同的視角,對這門課也有了不一樣的觀察與體悟。
 

劇藝創所表演組的學生來源都不同,有僑生和外國生,有經歷豐富的演員,也有像我一樣,沒有表演經驗的學生。猶如一張白紙的我,在剛開始接觸這堂課時,就像是一場震撼教育,每一堂課都必須全神貫注,維持健康飽滿的精神與體力,才能跟上所有的訓練。第一次接觸這些練習時,我常常搞不懂規則,也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就掌握到要領,雖然倍感壓力,卻激勵了我往前進的動力,希望能夠追上同儕們的腳步。也因為學生不同的背景,老師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可能地將大家的水平拉齊,日後全班才能一起往更高的目標邁進。如今,每每看到學生在課堂上感到挫敗時,我都想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堅持下去,所有的辛苦必然會在日後看見收穫。
 

 

「表演I」開放式課程
 

 

這是一堂每週二,從下午到晚上,共八小時的表演課,結合動作與聲音的綜合訓練,再輔以文本的呈現。在表演I的課程中,老師都會強調研究所的學生不能再從「我」來思考角色。認識自己固然重要,那是基礎表演的第一堂課,也是演員一輩子的功課,但每個人的生命經歷都是有限的,以「我」來思考反而會限制了角色。所以進入到研究所的訓練,老師會希望學生從「中性」出發,才能探索角色更多的可能性。在前三個月的課程訓練中,老師強調找到演員「中性」的身體與姿態,摒除演員個人的慣性與習性。有時候,老師會請學生們觀察、模仿,甚至是諧仿我們眼中的彼此,每當看到同學扮演自己時,常常都是笑料百出,我驚訝於自己在他們眼中的模樣,原來是那麼的笨拙。有很多動作的小細節,如果沒有被放大提醒,那是很難被自己察覺到的,在舞台上,演員的每一個動作都被視為是角色的訊息,若自己的慣性與角色的動作是違和的,那也難以說服觀眾,進入到戲劇情境裡。經過這些訓練,同學之間更快速地認識,很快就打成一片,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與安全感。
 

「中性」的訓練,也包括了節奏與空間的練習。以「空間遊走」為例,老師會希望我們全班就像是空氣中的粒子,集體平均分佈在課堂中,宛如所有人成為一體。這些訓練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耐心且專注地練習,提升感受力與敏感度,才能找到共同的呼吸一起前進。礙於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在初嘗了這些訓練之後,學生們還需要額外花時間,不停地鍛鍊,才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取得更大的進步。這讓我深深感受到,表演訓練的這條路上,是沒有捷徑的,唯有反覆的練習,再加上自我的反思消化,領悟其中的細節,才能追尋自己嚮往的高度。
 

 

「表演I」開放式課程
 

 

在不知不覺中,每週的集體訓練所建立起的默契,讓學生們越來越快能夠達到老師希望的目標,進而挑戰難度更高的訓練。在很多訓練中,演員必須進入極端的情境裡,如果沒有對劇場有共同的認知基礎和敏捷的身體,那都是相當危險的。以「七級張力」的練習為例,所有人同樣是在空間中,平均地前進,老師會給予情境,讓演員的節奏與情緒張力慢慢爬升,從第一級的「No Energy」,到第五級的「Big Trouble」、第六級的「Emergency」,到最後第七級,是瀕死前的那一剎那。若要達到這樣的極境,演員必須要對周遭的人事物非常敏感,信任台上的夥伴與對手,在達到戲劇張力的同時,也同時在要求演員身體的控制力,才能避開危險。與同學們在台上奮戰的每一刻,也建立起我們之間的革命情感,這是讓我最感激與最懷念的事。在舞台上,演員不是只有一個人在奮戰,唯有互相支持的夥伴和對手,才能成就彼此,甚至幫助彼此觸碰到更高的標竿。
 

除了課堂上的練習,學生每週都還要花上好幾天的時間,與夥伴們排練文本的呈現。從讀劇本、設計舞台、準備服裝、背台詞、排練走位與技術,到完整的呈現,都由學生們自己規劃,共同討論與發展。在表演訓練之外,老師也希望透過每一次的呈現,訓練學生們導演的思維,與獨立思考的能力,讓我們在日後工作時,能夠快速地舉一反三,達到導演的需求。呈現結束後,老師會與同學們,討論各組的呈現內容,也藉此培養學生「看見問題」的能力。研究所的學生在畢業之後,有很多人會往表演教學發展,這些回饋也同時在訓練我們,如何引導場上的演員,給予明確且有效的筆記。每一次和老師討論表演的過程,我都是戰戰兢兢,深怕自己說錯了什麼,但老師非常鼓勵學生發言,以及回饋自己的感受,老師會再往下追問我們感受的來源,讓我們練習將口語表達說得更清楚,這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分析表演,保持演員的理性與感性。
 

 

「表演I」開放式課程
 

 

每一次準備文本的呈現,都是我最期待的時刻,與同學排練的過程,在排練場互相激盪出的火花,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演員在台上的每一場演出,都是獨特且無法複製的,常常也會發生我們無法預測的「意外」,老師不斷強調,對於演出要執行的技術點與台詞,一定要非常熟練,才有餘裕應付演出當下的所有狀況,將「危機」化為「轉機」。老師所給予的文本題材,所橫跨的年代非常廣,從古希臘、法國宮廷、美國當代、台灣現代……隨著這些文本,穿上這些年代的服飾,也帶著我走進不同的時空裡。在業界,其實鮮少有機會做這樣的嘗試,如今想起還是覺得那樣的好玩。此外,在進入研究所以前,我的閱讀量其實並不算高,為了對這些角色有更深入了解,每一次接觸到新的文本,我就會挑選那個年代的相關電影或書籍來閱讀,也間接地養成了這個嗜好。
 

 

「表演I」開放式課程
 

 

如我前述,我所謂的震撼教育,不只是因為進度而感到壓力,而是這堂課讓我遇見了我沒開拓過的世界,打開了全新的感知能力,還有完成了我以為我無法做到的呈現。碩一結束後,讓我意識到自己身體訓練上的不足,所以在日後也持續練習與舞蹈相關的訓練,要不是當時老師嚴格的要求,我的人生也不會有所劇變。
 

日本導演蜷川幸雄用「千刃之眼」來形容觀眾對於舞臺上演員的目光,有一千種人,就會有一千種角度來看待角色,觀眾的目光也猶如一把利刃,檢視舞台上演員的每一句台詞、每一個動作。演員這個職業,勢必得承受這些高壓的批評,不屈不撓地再站起來,才能完成演員與觀眾,在戲劇中的「魔幻時刻」。老師的嚴格要求,其實都是在保護我們,讓我們日後能承受觀眾的「利刃」。在課上、排練場的各種嘗試,也許是拙劣的,但唯有經過這些「不完美」的嘗試,我們才能突破,找到表演的「新活水」。對內,我們彼此嚴格要求,雖感挫敗,但互相扶持,療傷再往前;對外,只要站上舞台,就如上了戰場,沒有後路,只望凱旋而歸。這是我的第一堂表演課,也是我最重要的一堂表演課,我由衷感謝老師為我打下了這些基礎,讓我在表演的路上,持續勇敢前進。
 

 

「表演I」開放式課程
 

 

「表演I」開放式課程請詳見北藝大開放式課程平台:https://ocw.media.tnua.edu.tw/km/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