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中重逢,經典中新生——2022 舞蹈學院初夏展演《經典再現》

教學工坊
2022-06-10

撰文/北藝大舞蹈所表演組 李珮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2022初夏展演《經典再現》,在2022年5月19日至5月22日,於舞蹈廳演出。時逢北藝大創校四十週年,此次展演精選了五位曾在系上教學與編排展演的重量級大師之五首經典作品。上半場有古名伸《緘默之島》(1993)、羅斯.帕克斯(Ross Parkes)的《三種看法》(1972)和林懷民《星宿》(1979),下半場則是霍華.拉克(Howard Lark)的《凌晨時分》(1994)以及羅曼菲《破陣而出》(1999)。
 

參與其中的我到了劇場總彩時,才有機會坐下來觀賞其他舞作的樣貌。觀賞後心裡首先是滿滿的感動,一面是感動於自己身為舞蹈教育體系培育下的一員,有機會好好再次回味與品嚐,過去自身經歷與作品相似的訓練下的種種沉積;另一方面則是感動舞蹈是可以有如此多元的容顏:可以是教學取向的純粹技術展現,可以是包含著編舞者的身體美學和個人生命的感悟抒發,又或者是特定情境下帶有角色性的演繹。
 

 

圖一、全體大合照(李珮慈提供)

圖一、全體大合照(李珮慈提供)

 

舞蹈技巧教學的養成與轉化

「瑪莎.葛蘭姆技巧」是臺灣現代舞專業訓練中最為重要的派別之一,《三種看法》為舞蹈系創系元老羅斯・帕克斯 (Ross Parkes) 的舞作。三個段落,隨著音樂、燈光氛圍轉換,群體與個體、性別刻畫、力量強弱等等的對比或抗衡,作品的呈現奠基於葛蘭姆技巧上,需要足夠的肌耐力、爆發力以及穩定的核心控制才能完成並撐得起這一首「艱難」的作品。
 

《破陣而出》是編舞家羅曼菲1999年的作品。無色彩的衣裝、無音高的擊樂,以簡潔、線條明確、快速且流動的肢體動作,伴隨著現場打擊樂的演奏,純粹且充滿力量的動作語彙與錯落起伏的鼓聲層層交織堆疊,形塑空間中流動不止的意象。能量隨著舞者與鼓聲在舞台上下竄動著。
 

看了此兩首作品便可以理解,編舞者為何要將一套身體原理貫徹並深化至表演中應用。日復一日的課堂練習,是探索身體極限的枯燥且辛苦之過程。當一切放上舞台,身為學習者的我們,便更相信自己能掌握身體能量與舞作意象的表達。一切的辛苦是必經且值得的,對於學生來說肯定會有很深遠且不同層面的影響。
 

 

編舞美學的探索與時代的呼應

雲門舞集創辦人同時也是創系主任林懷民老師,引用杜甫之詩詞「人生不相見, 動如參與商」,於1979年所編創的舞作《星宿》,透過京劇裡東方肢體剛柔並濟,融合西方現代舞的技巧與形式,留下澎湃的戲劇張力,加上細膩的編排結構,彷彿道盡人生的悲歡聚散,如同晃眼而過的流星、掙扎跌撞的隕石、燦爛深刻的火花,我們不過是宇宙間來去的星塵。而回看當時《白蛇傳》等作品,林懷民老師的舞作也一直是反映著台灣社會的變動與歷史,透過傳統的文本來隱喻及抒發現代的處境。到了2022的我們來觀看,還是會被那樣的想法及美學深深打動。
 

 

表演的建構與琢磨,加上當下的啟心動念

 

圖二、排練日常(李珮慈提供)

圖二、排練日常(李珮慈提供)
 

我這次參與了古名伸老師親自排練的舞作《緘默之島》。兩位表演者透過在長桌的互動,營造出不同維度的空間,並且呈現複雜又無奈的情感關係。
 

古老師從1992年引介「接觸即興」回台,1993年成為在亞洲推動「接觸即興」的第一人。老師至今仍不斷透過創作、教學及表演,實踐與分享即興舞蹈與接觸即興的觀念與方法。於我來說,接觸即興使我開始思考與覺察:最適合自己動的方式是什麼?身體感受告訴了我什麼?而且每個時刻可能都不一樣,於是我們必須在掌握與放棄之間,那種非常矛盾的狀態中探索。透過接觸即興的練習,慢慢建立對身體結構、重量和力量轉換原則及動能法則的理解。建立掌握身體結構的認知之後,便要放棄他的穩定,挑戰與玩耍身體作為純粹物理性的身體以及動的可能性。它是一種關於以觸感覺知身體力量轉換的非語言溝通,在時時刻刻變化的運動處境中嘗試導引方向,又讓無常打破預設,對現下的狀態做出自己的選擇。關於身體、關於思考、關於決定、關於內心與外在、關於認識自己與他人。這次的展演便給了我很好的機會,扎扎實實地在每一次的實作練習中不斷學習覺察、回頭反省與自我調整。
 

這首舞在接觸即興的元素下成形,舞作中並沒有很多的動作,但我們必須利用動作來不斷地刻畫、表現及傳遞這兩人的情緒狀態及關係的變化。於是我們必須先不斷地去體會、感覺及觀察我該用多少的力量?花多少的時間?我是伸手直接一點還是曲折一些?這些細微的差異,對於閱讀訊息的人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再來是兩個人之間的互動、距離和觸碰,對彼此造成了什麼影響?又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擾動?
 

再考慮到搭配著韋瓦第的四首古典音樂,在結構鮮明的音樂行進中,對於如何拿捏與運用音樂也是非常重要,因為音樂其實是人與時間的一種協調。我們可以透過它是大調、小調,樂器的音色給人的感受,旋律給人的氛圍等等,這個強而有力、非常好用的工具,去建立觀眾與你我之間的一種秩序和默契,有些情感便會順著流淌的樂音油然而生。
 

除此之外,舞者自身必須讓想像、動機在心裡及身體裡,持續地運作著。狀態的不同,會使每個動作過程的停止和延續,還有動作語氣有很不一樣的詮釋。由於整個舞作也就像真實的兩人關係一樣,沒有絕對的動作規範,而是如同常人相處般,在兩人之間的照應、交流與調整中產生最適切,也最及時的動態。於是這首舞其實非常地挑戰表演者,他就像接觸即興一樣的保有開放性與當下性,這樣的自由與放鬆卻是必須建立在所有對於時間、空間、力量、質地等物質性的掌握,當然還有對於自己與舞伴的信任及默契,才有機會讓感性成為背後的光,彼此互相推動著。

 

 

圖三、排練日常(李珮慈提供)

圖三、排練日常(李珮慈提供)

 

經典作品經過了指導者與學習者的轉譯過程,可能篩去了一些不合時宜,卻也傳承了最核心的精華,也因為我們各自的起始點與能力都不同,於是開闢了不同的路徑,讓作品有了不同的風味;也讓此次展演不僅限於「向大師致敬」,更有了藉由探討與理解作品本身的思考、美學、歷史背景和社會性,讓身為後輩的我們有了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機會,好好地體會及理解後,去找到更多的寶藏。
 

在這樣的場域下,不只是舞蹈身體技術的鍛鍊是可貴的,更要感謝的是彼此的自發與自律,在各自的崗位上協力合作。此次參與展演排練的老師、學生,以及所有的工作夥伴,以專業的態度,帶著教育學習的包容,消去彼此先入為主的一些見解及堅持。甚至過去曾參與過這些作品的學長姐、老師們,都不吝地給予指教及提點,並也欣賞我們有了不同的樣貌,不斷累積的能量也一次次地驚艷著大家。從大家相處的過程亦可以發現,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都十分珍惜這個相互理解的機會,並且在嚴峻的疫情下,更加關照夥伴,謹慎呵護此刻能夠相約於劇場及排練場的時光。面對諸多突發狀況,學習看見及解決問題,儲備匯聚能量與智慧。我們也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這段時間的努力,我們培養了一定的信心及默契。未來下一步,十月的關渡藝術節,期望我們都能更加從容自在。
 

 

圖四、全體大合照(李珮慈提供)

圖四、全體大合照(李珮慈提供)

【演出資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2022初夏展演《經典再現》

時間:2022/5/19 (四) - 2022/5/22 (日)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展演藝術中心 舞蹈廳

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