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風雨挑戰的創作旅程─後花園實驗場跨域展演
教學工坊
2024-12-15
文/新媒三 楊昀臻
「歡迎各位貴賓及師長蒞臨2024關渡光藝術節暨後花園實驗場跨域展演《燒聲》的開幕儀式。」隨著這段開場詞的語音落下,2024年關渡光藝術節暨後花園實驗場《燒聲》正式展開。然而這場藝術展演並未如預期的迎來屬於他的閉幕致謝,因為颱風突襲,只能轉為線上影像呈現,匆忙結束。我在這次活動中分別擔任藝術家、顧展人員及開幕主持的工作,這三個角色的交替讓我在每一個身份中都有著不同的體悟與收穫。每一個角色的轉換,都是對創作過程與團隊合作維度的全新理解,也讓我更清楚地體會到,創作的過程和結果雖然並不完全依照計劃進行,但是每一刻的投入和努力,都是不斷塑造作品的生命力與韌性。
圖一、開幕演出照片,作品《槳渭水》
圖二、開幕演出照片,作品《聽覺反向》
星辰撕開了每日的工作帷幕,工作室的燈點亮了破曉
時間回到活動的一年前,那時候是後花園的第一次提案,猶記所有創作者初次見面的大樂團教室,小組組成的方式很有趣,互相邀請彼此欣賞的人共同合作,開起話題,多數的人都是大學部、展出經驗都不多,儘管略顯單薄的cv和作品集,甚至我們不是同一個專業又或者不是同一個科系,大家仍然對彼此的創作感興趣。回歸第一次想創作的想法和初心,那一刻我們都只是對藝術創作有憧憬的小孩,對跨域展演有著多樣又各自不同的想像,要完成一個大型的演出想當然有一定的難度!但也因為每個人對於自身專業的執著,才能讓作品的細節一一被雕琢。
整個工作期程比想像中的長、也比想像中的快速。我很享受大家在對作品的討論,「這個符號的意義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表演效果性那真的有必要存在嗎?」、「表演者動線的意義是什麼?」、「音樂要怎麼介入裝置?」等等,無數的爭執與辯論,而我感受到我們的作品是活著的,一點一點地在往前走。
圖三、事前彩排照片,作品《大都會——身為一個當代機器》
大風一次次地吹,我們也一次次地迎風而上
佈展的過程對每一個工作小組都是考驗,面對新場地的不熟悉、天公不作美、緊湊的工作期程都是挑戰。所幸有我們風吹不熄的真摯和熱忱,各個工作小組,包括所有藝術家、舞監、策展人等各司其職互相協助,星辰撕開了每日的工作帷幕,工作室的燈點亮了破曉。可惜現實總是割裂著努力,大風一次次地吹,我們也一次次地迎風而上。記得開幕當天因為風大,有幾次裝置和樂器被風吹動,在場的所有人員下意識反應的放下手邊工作衝去保護作品跟幫忙處理,瞬間的集體性及團隊向心力,讓人非常感動。
圖四、關渡光藝術節《燒聲》佈展中
今年關渡光藝術節及後花園實驗場我們又重新回到了校園,這使得參與的觀眾族群比例上發生了很有趣的變化,和前兩年在中港河碼頭觀眾比例遊客較高不同,反而更聚焦在對光藝術及跨域展演有興趣的民眾,或是藝術領域的工作者及學生。在顧展的期間,有一位舞蹈工作者,提到了新媒體藝術在劇場內的介入與碰撞,他說和後花園實驗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觀眾與藝術家甚至是策展工作人員的雙向溝通,我覺得是非常珍貴甚至必要的。
匆匆落幕,卻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回音
在這段跨越風雨與挑戰的創作旅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創作所承載的力量。每一次的討論與辯論,都是我們對作品的堅持,每一滴汗水和無數次的爭執,都是對創作的執著。
當風吹起,時間緊迫,我們的腳步依舊不曾停歇,因為我們知道,這一切的付出,最終將凝聚成一場無聲的共鳴。在這片由光與影交織的天地中,我們相遇、相知、相扶,創造出了這場《燒聲》的表演。即使它匆匆落幕,卻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回音,像是那隱隱約約的餘韻,持續在我們心中迴盪。或許,這就是藝術最美的地方,它不僅改變了當下,更在每個人的心中,悄悄地播下了創作的養分,讓未來的靈感與可能得以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