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在倫敦

藝趣學
2020-01-10
計畫名稱:「舞」在倫敦
計畫執行者:顏千惠
計畫期間:2019.07.08-23
計畫地點:英國倫敦
 
This is an image
圖一:倫敦夕陽西下景致,攝於 Waterloo Bridge

計畫概述
「舞」在倫敦是一個歐洲壯遊的夢想、兩個老朋友的相會、三種型式的對話(舞蹈、戲劇、影像)、無數段深度藝術之旅的記憶及對話…

整段旅程,是透過拜訪一位在倫敦當地就讀編舞研究所的朋友,進而展開一連串的倫敦藝術文化生活體驗。在十四天的旅程當中,緊密的生活連結,文化衝擊以及刺激——一個來自北藝大主修表演的演員,和一個正在倫敦學習編舞的臺灣留學生,在深度的對話以及藝旅探索中,感受從未有過的旅途體驗之外,持續向世界、向自我提問:「我為何在這?」

同時,「『舞』在倫敦」也呈現了倫敦的旅途脈動,利用靜、動態的影像,替旅程留下另類的藝術創作記錄。
 
計畫執行後檢討及反思
這趟旅程,我藝遊焦點,甚至說是「重點」,都放在我的拜訪對象——Wen身上,但飛到英國,開始實施我的計畫時,才真正地面臨到問題。

雖然在出發之前,大致上都已想好「我想做什麼」、「我要做什麼」,但那都是紙上談兵,抵達倫敦,才發現原來很多事情,不是用腦袋想像,它便會順利成型。比如說:我想要深入瞭解Wen在當地的藝術留學生活,事實上,我們有無數次的談話內容都值得被記錄下來,但是,正因為我們關係太親密了,很多很棒的時刻,就這樣「放在心裡」。加上,我們是密集且密切地相處,生活、娛樂、文化體驗都囊括在一起,有時,太自然而然的生活,尤其又在異地,某種依賴感便會產生,在倫敦的某幾天,我獨自一個人走在街頭,我都會問自己:「我是用什麼的眼光跟視角來看待這個美麗的城市?是一個全新的發現?還是建立在我跟Wen的關係中?」這些問題,我至今也回答不出來,只知道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是,回過神來,想想我的計畫,它會被某種「人情」給稀釋掉。我很珍惜這幾天,在倫敦和Wen相處的時光,但是,或許受到她太多的照顧,總覺得自己不夠勇敢,在異地不夠突破自己的舒適度。曾經,也有一個人在國外自助旅行的經驗,那種冒險的精神,在這趟倫敦行中,變得相對安全很多。

This is an image
圖二:與Wen一起暖身

另外,雖然已經構思好,到了倫敦想有些作為,但實際上,卻被一層又一層障礙給打折扣。首先,語言問題。到了當地,我才發現自己在想要深切地表達、交流時,是多麼無法「我口說我思」,這件事令我挫折許久。其次,在國外,尤其是歐洲國家,行動的「代價」相對來得高,比如說亞洲人容易成為被偷被搶的目標,雖然我沒有遭遇到類似的際遇,但偶爾有這種的心理過程;還有旅費規模上的使用,只能說倫敦啊!物價之高這回事,是我當初在規劃預算時,沒有仔細算清楚,來到這裡,花費比原本設想地高多了!

如果這是一個「計畫」,相對地,大家會期待看到計畫內容,利用照片、影像紀錄,但我到了倫敦當地,卻有種「抗拒紀錄」的念頭,當面對每件新事物時,我都是想先好好感受它,但可能往往漏掉最值得留念的瞬間,和Wen的相處也是。但我仍提醒自己,要在這個地方,做些可能會讓自己「不那麼舒適」的事情。

總歸來說,如果未來還有一次機會,到歐洲或者一個我不那麼熟悉的異地,我傾向從全零開始去探索,這次得到Wen很多的幫助,還有一些臺灣友人的助益,某種程度上,它讓我就這麼待在自我的「膜」裡頭,少了更多與當地人交流的機會。因此,我期許自己,倘若再有機會,不要被這層「膜」給覆蓋住了,要更勇敢、更相信自己、對世界要更有所納,並非走馬看花。或許,增進語言能力也是一個很好的體認。同時,這趟旅程也帶給我些許信心,我看到許多倫敦美好之處,我知道回台灣之後,我應該要持續地去「溝通」、「分享」那種美好;同時,臺灣真的是一個很棒的地方!這片土地我不盡然樣樣欣然接受,但也是走了一遭之後,才又更從某種角度,去認識自己的根,知道我來在哪裡,以及,每個當下為什麼我會「在」那裡。
 
總結
前言
一開始能修這堂課時,我非常的期待、興奮,即使已經做好「萬一沒入選,我還是會出發」的念頭。記得一開始在面試時,老師就已經先問大家想去哪個國家,當時就已經確定要去倫敦,所以說,這整趟旅程,可以說是期待跟籌備了半年吧!雖然,我曾經有一個人自助出國的經驗,但第一次去歐洲、第一次待這麼長時間、第一次搭這麼久飛機…太多太多的第一次,都發生在這段「舞」在倫敦的旅程。

當時,一邊構思一邊寫文案,同時規劃著我想要利用這段旅程完成什麼目標,記得,就是一個很純粹的念頭:「我想要去看看!」接著,想要把看到的東西、聽到的東西、感受到的東西,盡可能帶回來臺灣,可能是影像創作、遊記,甚至是一個表演藝術作品,但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的我確實野心勃勃,但遭遇到的困難以及阻礙,或許才是我這趟旅程中,最大的收穫。

體驗心得
在整個課程中,老師們為大家規劃了很多很棒的講座,有些像是在幫大家打預防針,有些則是分享旅行小撇步、秘方,有些則是啟發大家去思考「踏出」舒適的環境,意義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記得有位講師在Q&A時,我提問了一個問題,他則反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妳是要去旅遊的?還是要去生活的?」我當時不假思索地回答:「生活!」就這樣,講師提問的問題,深深烙在我的腦海,整趟旅程,我不斷思考什麼是「觀光」、「旅遊」、「旅行」,他們跟我的生活、跟我這個人有什麼相關?我又為了什麼得飛到這麼遠?

套句我從某位舞蹈老師那裏聽來的話。他說:「我們一生中,都在解決人的問題。」我想借來印證這趟旅程,縱然我做了再多準備、我在當地有所接應、我帶足了旅費…到了一個新環境、新地方,生活開始有了新選擇,一切又回到瞭解「自己」是誰?我是什麼人?我為何在這裡?

課堂講師分享很多實用觀念、旅遊方式、世界觀,但有件事,可能難以言說,也分享不來,就是每段旅程實際地經驗過後,所學到的那種收穫,那是可以引起共感,但其實也是很私密的!我想就是那種難以言說的感覺,我稱之為吸引力,才會不斷地讓我們想要去旅遊也好、旅行也罷,去重新認識自己,同時照映出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吧!

我走訪許多倫敦的博物館、美術館,各式各樣的劇場,我看到的是一個地方蓬勃的文化力,跟其歷史密不可分,目前我們所知的整個西方文明史,幾乎多數都來自這些西方國家,我感受到的是,走在街頭、校園、富有的地段還是較次文化的區域,整個環境與空間認同是非常多元,且具包容力,這跟台灣的「雜」是很不一樣的!

This is an image

圖三:倫敦街頭的公民力量,展現倫敦極大的包容力

藝術、文化、生活方式,都是需要時間的養成,去了趟倫敦,有點像瞬間被丟到那種薰染的染缸裡,很幸福,有點不切實際,有點羨慕,但非常值得走這一遭,在我研究生生涯的尾聲,能夠有這個機會,「出去」看看,對於我的生命而言,或許現階段看不出什麼端倪,但我期待日後養分的發酵作用!

展望
此行,瞭解到英國對於表演藝術的補助是很驚人的,創作力的旺盛來自於公私方的支持,我想,我會持續追蹤臺灣類似的表演藝術補助計畫,同時關注更多英國當地的創作機會。還有,我瞭解到,一位藝術家不應該只侷限在同一領域,我並不是放棄自己的專業,而是要有一顆更開放的心,多與其他人交流,同時精進自己的專業,或者,用自己的專業與他人相輔相成。這是我目前期許自己所要擁有的「藝術格」,也是倫敦帶給我的養分之一。

最後一段話,要獻給我的好朋友Wen,沒有她一年前鼓起勇氣跑到倫敦考研究所,一年後的這段旅程,或許也不會成形了吧。願我們臺灣、倫敦兩地平安,生命中認識妳真好!我們真的是擁有太不同性格人了,妳常說我在推妳一把,我倒覺得妳常常教會我生命中的「接納」,未來會怎麼樣說不準,希望我們都還能在這條路上,做了你們所熱愛,所想分享的事物!

精彩成果>>北藝大影音網「108年洲際漂移─藝術實踐的城市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