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尋常的游泳課 眾志成城只為做好一件事

教學工坊
2019-11-12
撰文/新媒體藝術學系  謝竺勳
 
從日常的泳池,轉換成虛幻夢境般的場景,如同做了一場大夢,靈魂跟隨著目光漫遊,餘味無窮。2018關渡光藝術節與以往的光藝術節不同,從原本在校園各個角落為期一個月的燈光裝置展覽到今年的現場表演,《游泳克》由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主辦,並與音樂學系、劇場設計學系以及眾多藝術家合作,於2018年1124、25日在北藝大游泳池售票演出。

從接到擔任執行製作這個角色之後,開始緊鑼密鼓地與工作夥伴們討論各個環節的規劃。首先,對於一個視覺藝術科系來說,做表演藝術劇場是一個蠻大的挑戰。因為對於系上制度、學生思考模式、老師教學方式,劇場不是平常熟悉的模式,必須要跳脫出原本思維框架進行調適。以劇設系為例,平時會有嚴謹的劇場實習課程,在表演前則有劇場週,所有人都必須共同參與最後的佈置與彩練,學生也會把製作視為學習核心而不是課程。但對於新媒系的學生來說,或許這只是一堂名為「跨域展演實務」的課程,心態上便有所不同,因此執行上當然會有些困難,只能透過不斷地提醒與督促,盡量把幕後要求到接近專業劇場的水準。

《游泳克》不是劇場表演,是一場具有「實驗性」的秀。工作模式上,一般劇場通常會有一個核心文本,以導演為中心並與其他設計人員一起討論再進行整合。但這次特殊的演出性質,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文本與時間軸,藝術總監王俊傑老師與節目統籌周曼農老師必須不斷地討論各種元素的比例,歷經多次碰撞、衝突最後統合,聲音、雷射、裝置、肢體表演等都經過不下百次的測試才能看到演出的可能性。各藝術家老師們也很難同時齊聚在游泳池裡討論,加上每個人對於畫面的想像都不同,只能憑靠著經驗與實驗,把心目中對於虛幻的想像呈現出來。

                                                                                                            This is an image


學生方面,這次約有40位實習生加入工作團隊,從完全不知道《游泳克》是怎樣的一堂游泳課,到最後扮演整場表演的一個個小螺絲,中間經歷很多討論與磨合。這次實習分成肢體組、影像組、漂浮組、水底燈組、側拍組以及機動組。除了側拍組和機動組以外,其他組都由老師帶領,從前期技術、測試、組裝、排練直到演出的工作,學生們都實際參與執行每個環節,按部就班地學習如何達成完整演出的所有過程,與平常紙上談兵的課程有很大的差異。另外,為了部分專業的考量,特別邀請劇設系林隆圭老師擔任劇場技術統籌,以及燈光設計郭欣怡,協調技術細節以及安全上的問題,使這場演出更臻完美。在討論過程中,難免會有新媒系與劇設系觀念不同之處,對於劇場人來說這不是有組織架構的腳本,但彼此都必須退讓一步,聆聽不同領域對於「在一個泳池演出」的想法,從中尋求不同立場的平衡點。某一晚,我與隆圭老師在池邊聊起燈光,以前大一就曾上過老師的舞台技術課程,那天在老師細膩的觀察解說下,才慢慢去體會燈光與水碰撞產生的對話,很多細節的反射都是測試時沒發現的,也不是每個觀眾都能觀察得如此細微。赫然想起,老師不僅是技術設計專業,也曾經主修過燈光設計啊。

                                                                                                           This is an image


冰冷的游泳池加上新科技媒體的冷裝置,整個泳池像是要被結凍的氣氛,但音樂系兩位女高音的加入,為整場演出帶來生命的氣息,也使表演的性質跳脫以往新媒體表演的數位科技感。如果將女高音視為演出中的裝置,如同一個發聲體,她們便不會與整場表演具有疏離感,而是傳遞燈光與水的介質。在溝通過程中,也討論到女高音是否能在唱完時跳下水,這也是藝術總監想處理從日常轉為詭譎的一個亮點,我不禁開玩笑地說:現在的女高音不只會唱歌也要會游泳呢!
 
整體來說,《游泳克》雖然不像以往可以在校園裡陪伴我們上下學,但是集眾人之力成就一場表演,就像能量大爆發,能看到新媒系未來的可能性。新媒系學生的投入也值得讚賞,水底燈組從完全不懂鐵件結構,到最後完成泳池底穩固的燈光裝置;肢體組不會游泳的學生,最後以體操呈現趣味的開場;影像組從零開始學習軟體操作,最後成功串接佔據演出重要地位的所有影像內容。而老師們不辭辛勞地教導學生,歷經長達5個月的馬拉松式籌備期,只為了一起做好一件事。期待2019光藝術節,延續精神,蹦出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