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學習機會並鼓勵學生創作:110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傳統音樂學系蔡淩蕙副教授

看板人物
2023-09-10

文/鄔家潁
 

 

110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傳統音樂學系蔡淩蕙副教授
 

 

淩蕙老師音樂班出身,八歲時經鋼琴老師介紹開始學習作曲,由於從小學習多種樂器,幫助在作曲上掌握樂器的特性,在進入國立藝術學院後,更因本校特別注重音樂系學生的傳統音樂素養,而奠定傳統音樂基礎。
 

 

用不同的方式解讀音樂,在練習中迸發創作靈感

淩蕙老師大三時跟著潘皇龍老師學習,以系統化與理性的方式解讀音樂,讓他看到音樂的可能性,拓展視野,還有更多發揮的方式,使他在指導學生能不被現有的條件限制。而傳統音樂曲式學的教學為了避免學生在課堂上疲乏,因此淩蕙老師帶同學先分析相同的曲牌,找到曲子的原則,再以仿作或填詞作為學期呈現;而音樂創作教學方面,將多年創作-演出的自省經驗用於教學,也鼓勵學生作曲以本身演奏唱的技藝出發,同時讓不同樂種進行對話。「很多人說創作是靠靈感,但靈感是從很多次的練習中跑出來」,如同跑步是鍛鍊肌肉與大腦的協調,需要助跑與熱身,學習作曲也是一樣,要鍛鍊寫出符合腦中想像的聲音,都是需要很多的時間投入。
 

 

創造機會讓學生互相激勵學習

淩蕙老師過去在國立藝術學院跨系所美好的學習,使他現在積極與其他系所合作,讓學生跨系互相激勵學習、創造,例如今年在十八週的課程中大部分時間讓傳音學生們熟悉彼此的樂器語法,逐漸將一分半的即興樂曲擴充至十分鐘,在最後一週才與舞蹈系舞者合作進行呈現,因為學生已有穩固的默契,能從容與舞者互動。憑著作曲家的創意與協調能力,淩蕙老師與政大、陽明交大三校教授首次合開設跨校課程「音樂、舞蹈與藝術治療之理論與實作:藝術教育與腦科學之觀點」,以及二校合作課程「東南亞藝術與社會巡禮」,只要學生收穫很大,累也值得。
 

「有別於過去服務學習對象是高中營隊,這次帶學生到療養院用音樂去互動,為長者伴唱、教學南北管,這些和學生們預想的不一樣,不是只有去表演給人聽。」在這過程中學生發現對於老歌的定義不同,需要尋找長者20歲時聽的歌,並學唱、用南北管伴奏,也發現長者唱得比學生熱情;而現場狀況不是網路可及的,學生踏出手機世界,學習反覆耐心地教長者節奏與樂器使用,發表會中不論是伴奏或表演,都要帶動現場、融入其中,與長者營造出「同樂」氣氛,也讓傳音學生在教學中獲得成就。
 

 

音樂是跨越語言,學習不同文化達到世界和平

「音樂是跨越語言的,傳音系在學習世界各地的傳統音樂中,用音樂去認識並傳承音樂的起源與文化」,亞洲的音樂與我們傳統音樂有類似的生態,在「活水的芬芳」系列跨學院計畫,不同文化交流猶如活水注入,有一次邀請柬埔寨老師來傳音系授課,先在臺灣進行密集排練與呈現,再與電影、舞蹈系回訪柬埔寨與當地學院和藝術團體交流,參與當地的節日、參觀文化資產、了解神話,傳音系學到當地的音樂與樂器的維護,舞蹈系學習當地舞蹈與武術,電影系拍攝活動的紀錄影片與劇情片,所有人回台才完成最終的製作。另一次則是到桃園大溪五天,參與關公生日慶典,參加工作坊以及認識歷史、體驗三太子步伐與兵器。「學音樂如同學習語言,為了互相瞭解,多一份同理,從不同角度認識文化」,淩蕙老師希望跨文化的音樂學習可以促成世界和平。
 

 

110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傳統音樂學系蔡淩蕙副教授
 

 

 

兩隻腳站穩再跨界求新求變

在學習路上淩蕙老師的老師帶給他教學影響,以及教育態度的典範,「高中的時候盧炎老師說:『作曲一定要從自己的文化出發,基礎打好就可以自由創作。』從臨摹曲子開始打基礎,再從身邊的聲音、景色啟發創作」,在耶魯大學求學期間的Ezra Laderman老師也鼓勵學生從自身文化出發創作。淩蕙老師回想大學時的戲劇系同學源源本本地學習的莎士比亞劇本,現在傳音系學生跟著民間藝師學習也是一樣,掌握最基礎的語法,站穩腳跟後再求新求變,學生很想要做創新,但「跨界」必須是站在兩個點的兩隻腳都要站穩,而非遇到另一個領域就倒過去了。「傳統音樂的精神在於一代代的累積,並非原封不動,在傳承當中潛移默化添加新概念與創意」,創新是不可避免,因此淩蕙老師在教學上鼓勵學生,讓他們減少掙扎,能夠放開心創作,也希望未來教學發展多多關懷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