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與微的比例量度裡,測定出輕量級

教學工坊
2019-10-17
撰文/新媒體學系  徐紹恩
 
向晚時分寶藏巖聚落面向新店溪畔的綠地被晚霞沾染成暖色而散佈於其上的,正是今年輕量級工作營的系列作品「自然群像」。「自然群像」是今年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與實踐建築、台大土木的三校聯合工作營所產出的十二項作品展,坐落於寶藏巖歷史斷面,與寶藏巖光節作品相互輝映,十二件作品於傍晚甦醒,由聲、光、機械動力等各自生命的方式向越漸漆黑的夜色綻開。
 
重量級合作
這次工作營發展作品的時間僅只短短三週,三週內三所學校必須集結所長,相互調和出符合各自期待的作品,且這次輕量級的參與學生是以寶藏巖光節藝術家身份正式參與寶藏巖一年一度的重大活動。實踐指導老師同時是藝術家身份的姚仲涵在第一週就對大家喊話「台大是全台灣最高知識學府,北藝是藝術界最高學府,實踐是設計界最高學府,你們代表三個界做作品展出,怎麼能丟臉!表現不好台灣還能怎麼辦!」更是讓大家意識到這次的跨校合作象徵的意義,各位可說是背負著相當大的重量。

                                                                                                       This is an image 
 圖一:在台大的儀器測試(照片來源:輕量級//Light Weight

第一週的發想期就讓大家發現彼此習慣的思考脈絡與模式是大相徑庭的,台大土木系的學生們習慣從運算、材質與可行性的角度思量,實踐建築系的學生們習慣去顧慮作品整體營造的感覺和氛圍,更重視那份作品能帶給觀者、參與者的感受,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系站在此次合作的關係裡最靠近藝術性的向度,學生們除了實際層面更重視作品所帶出的議題或是與環境歷史、自然所連接的關係,我們不斷得在作品的推進過程裡隨時回頭反思是否背離作品呼應議題的藝術本質,作品們的雛形也漸漸在這樣有趣的三角關係裡協調出他們的模樣了。
 
談到寶藏巖歷史斷面,不得不提起這片猶如被刀割過的歷史痕跡背後的過往,1980年代的寶藏巖,在顧及防洪與違章建築的窘境下,讓抗爭充滿在拆遷的過程中,最終留下了這片斷面作為歷史的痕跡,象徵著最終的妥協。也因此不少作品充滿著與「水」呼應的意象,彷彿在回應斷面上那場不存在的或遠在未來的洪水,也有許多作品呼應的不是水的意象,而是聚落的羅列或是現場的自然景觀,各各成為自然群像中的景觀。
 
這塊空蕩的土地,考驗輕量級各組的現地製作能力,同時他充滿故事的曾經,也賦予各組源源不絕的想像。
 
 
微量級睡眠
 第二週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展開,開始進入實作階段的各組學生來往奔波於台北各個角落,睡眠變得越漸單薄,有時一忙起來就是隔日的天明,北藝和實踐對這樣的日子可以說是司空見慣了,但三所學校裡想必台大要適應這樣的疲勞轟炸起來是最為辛苦的吧。在連日的工作裡,各組必須反覆面對許多問題,包括合作關係的協調、效率與可行性等等,並加以排解,作品也在這些昏頭昏腦的日子裡漸漸地由靈魂長出了骨架,在漸漸攀附上了血肉。
 
有那麼一夜,碰巧許多組別都在北藝施工,夜半四點的休息時間,大家決定一起到山頭上的操場打球,調整成日忙碌於繁複工作的身心。操場不面山的那側收攬了遼闊的景觀,能直接眺望整座台北城入夜後的靜謐模樣,台大和實踐的同學們在這裡和我們一起吞吐著山上清涼的空氣,紛紛表示欽羨,說這裡供給了我們很良好的創作環境,不過於廣袤的校園不會疏遠人與人之間緊密的鍵結,不過於冰冷的建築與風氣活絡了思想。
 
重量級難關
 第三週,各個組別紛紛進場了,那是相當不好過的一週,班上出了幾場車禍,狂猛的雨勢侵襲台北,場地泥濘不堪,原先綠野般的歷史斷面成了一整片土色的牆。對於新媒系學生而言,更痛苦的是電路接線上的困難,不曾停歇的雨勢讓整個寶藏巖幾乎找不到乾燥的場所,然而複雜的電路與開發版、感測器等等卻又都不能碰觸到水,但作品的施工必須直接地暴露於室外,顯然防水工程與乾燥施工成了最大挑戰。寒流也偏偏在最終評圖前造訪,最後幾夜猶記得雨夜裡不眠的大家各各在雨衣裡顫抖著身子,發白的臉色一面期待著作品完成,一面渴盼這些糟透的生活品質能儘快被加速駛離。
 
評圖日終於到來了,拖著孱弱的身子,天氣逐漸清朗起來,彷彿前面那些雨夜都只是不曾發生過的一場噩夢般,環顧整片歷史斷面的草地,十二座各組對自然群像的詮釋,業已以各自的模樣在視野張開,心底不免有些澎湃感動,這漫長而短暫的三週瞬逝而去,成為了一次不可思議的經驗,此刻,十二件作品已經儼然發芽成熟,成為這裡真正的自然群像了。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圖三:學生作品 (照片來源:輕量級//Light Weight 

輕量級景象 重量級感受
 此次合作必須學習的面相非常多,包括現地製作的精神,包括在藝術與設計之間的平衡,包括戶外工程的各種細節。開幕式當天,光節其他件藝術家作品也在寶藏巖聚落的各角落裡放著異彩,看著如織的人群往來我們的作品之間,只是經過或者駐足感受,這算是班上第一次全體以藝術家身份在校外參與的一次計畫,十二件作品的光和形態彷彿吞吐著呼吸,這幾週以來的一切,也終於算是宣告完整了。

                                                                                           This is an image
圖四:總評結束後的集體大合照  (照片來源:輕量級//Light W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