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音樂工作坊實紀

教學工坊
2019-09-27
撰文/傳音系 劉士聞



從泰國音樂的層次美學、樂器與材質取徑、Saw Sam Sai歷史發展到器樂演奏的身體性,一連五場精彩的泰國音樂專題工作坊,讓我們對泰國傳統音樂的瞭解向前邁進一大步。

課程設計由淺入深、由簡入繁、循序漸進慢慢的引導大家深入瞭解泰國傳統音樂。樂器依照製作材質、共鳴、發聲方法……等分為體鳴、膜鳴、弦鳴與氣鳴樂器,其樂器多使用木材、竹子、動物皮革……等當地材料加以加工製作,樂器音色會受到材質(軟木、硬木)、型制大小影響,出現各個個性鮮明的獨特音色,進而在樂團中各自擔任不一樣之角色。以「Khrueng Sai」(絃樂合奏)的絃樂器與北管樂文場樂器比較:「Saw Duang」 (高音二絃胡琴)如同北管文場樂器中的「吊鬼仔」、「Saw U」(低音二絃胡琴)像「和絃」,論音高、音色或樂器在樂曲所中擔任的角色都非常相似;樂器方面「Ching」(碰鈴)相當於北管的叩仔,負責制樂節。因以前學過二胡的的關係,比起其他類樂器(膜鳴、體鳴類),對於絃樂器會更加敏感,所以本次工作坊選擇學習「Saw Duang」。

當課程進行至學習新曲目、操作樂器時,樊夏老師(Chawarote Valyamedhi)立刻向各位講解記譜法、如何讀譜以及數字與音高之關係,隨後用口傳心授、土法煉鋼式的方法帶著我們一句一句唱誦,以利同學們將旋律熟記,之後才開始實際樂器操作。老師有耐心的將每樣樂器示範彈、拉、吹奏給我們看,建立聽覺與視覺記憶後,再更仔細的逐一講解示範演奏方法、該樂器在樂曲中的規則(如Saw Duang於樂曲中的重拍或每個小節中的最後一音,需要推弓結束)及如何使用指法……等細節,讓學生所接收到的所有資訊在次整合,使工作坊成果展呈現的曲目更有「泰」味。

「向下紮根,向上發展」,如同大樹一般。非常開心能參加傳音系特別為學生規劃的世界音樂相關課程,就這樣搭上了順風車,省下昂貴的機票錢在最熟悉的系館學習,同時能呼應政府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每次除了學習新知識,開拓視野之外也開始思考「他們如何看待傳統音樂」與「傳統技藝之保存方式」。每位外賓對於自己國家的傳統音樂(藝術)都是給予最高的尊重及保有謙虛之心,這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傳統是經時代的改變卻被世人保存、流傳的重要共同連結,它可能與民俗宗教、儀式、娛樂甚至是皇室貴族有著密切關聯,它能夠成為經典(傳統)必定有不可滅之歷史亦是當時大環境的文化與人民之共同記憶。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大家默默地將過時、不被注意的傳統技藝甚至文化淡忘,但現今你我口中所提的「文明社會」、「多元文化」,這些不就是由最根本的經典、傳統、技藝……等的文化基礎慢慢鋪疊而成嗎?因此可以藉由停、看、聽來觀察他人來學習,以下是某次課外加練的深刻記憶。因Khrueng Sai為合樂,所以每位成員需互相培養默契;老師於課後額外撥時間集合大家一起練團。11/22晚上六點半,我走到音樂二館M2303門口,看到樊夏老師正在幫每位同學的樂器調音,因為他知道有些同學無法自己完成調音工作,所以提前來完成音準校對,眼前的景象給我衝擊,於是開始反思對於人、師長、音樂與文化的尊重與包容。這些日子他陪著我們無數次的反覆練習、願意放慢腳步等我們並一起前進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工作坊當中與我們亦師亦友老師,樊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