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藝新媒卓越獎-小開場:日常違例/《TOPRESS》創作心得歷程

教學工坊
2024-04-10
文/新媒系三 張祐熏 許巧嬡

2024 北藝新媒卓越獎  「小開場:日常違例」 ( 2024 NMA excellence award tiny  opening: Daily Violation)1

今年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首次於本校新場館「科技藝術館」進行學生作品成果展出。「小開場:日常違例」作為此次展覽主題,回應本系首度進入科藝館,為新媒卓越獎揭開序幕 ; 違例在籃球比賽中視為小犯規,寓意新媒系學生把日常內心層面的小叛逆轉化為創作手法,打破以往規則。借此場館利用新媒體的多面向,將科藝館化身為讓創作者與觀眾產生交流的思想場域。

 
 圖1、「2024 北藝新媒卓越獎  『小開場:日常違例』」主視覺。將在4/15至4/21展出於北藝大科技藝術館。
圖1、「2024 北藝新媒卓越獎  『小開場:日常違例』」主視覺。將在4/15至4/21展出於北藝大科技藝術館。

本次展場分為「藉由影像闡述」、「透過數位轉化」二大種類作品,從中可觀察出新媒系學生運用了科技、動態影像與實體裝置、虛擬實境,去轉化、形象化自身情感和關注的議題,開創別於以往的身體感知 ; 新媒體藝術的無邊界同時也使新媒系學生形構出多種想像與思考藝術創作的方式。

展覽中可見多樣作品透過不同媒材、手法、形式建構出新的觀點,藉由藝術創作帶給觀眾不同層面的反思及感受。從本次展覽作品<異像音列 第一變奏>、<聲態系>中看見學生利用了馬達轉速製造出的音頻而去引發人對聲音的敏銳觀察。影像作品中有VR、遊戲引擎、3D掃描,影像裝置、webcam等,借影像當作媒介闡述故事、產生形式間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也使「影像」在此場館進行視覺化對話;裝置作品類則能夠從中察覺出學生作為生活觀察者的角度如何轉換日常之所見所聞。

除了本次展覽作品,新媒系學生在本領域中依然在積極尋找多樣化、跨界與跨科學的實驗性創作,將帶給生活別於以往的刺激、感知。新媒體藝術為當代性藝術創作投注大量冒險、嘗試,是值得多多關注、探索的領域。

《TOPRESS》為北藝新媒卓越獎將展出的作品之一,此作品以身體在空間中的適應性作為出發點,想談將靜態空間(Space)/邊界(Confines)注入動能後,能對在作品運動當下的觀者肢體、五感產生什麼樣的改變?這點正是我們想談論的事件正在發生。


 
 圖2、《TOPRESS》作品紀錄照,圖中為自製天花板與控制箱。(攝:張祐熏、許巧嬡)
圖2、《TOPRESS》作品紀錄照,圖中為自製天花板與控制箱。(攝:張祐熏、許巧嬡)

當觀眾進入空間時,自製「天花板」透過改造後的捲揚機控制帶動上升下降,使觀眾應對當下狀況改變身體姿態。如何面對「空間壓縮」、「場域改變」是作品希望帶給觀者的反思。就好比在現有飛速發展時空環境下,人們將怎麼面對「正發生」和「突然性」出現的改變。

原先這件作品為系上課程的作品。當初的想法為想創造一個非典型的空間。本系空間皆模擬美術館、展場的白盒子黑盒子,構思過程中開始思考如何創造新的空間體感、踏進不同於已認識、熟悉感知的空間同時又能夠帶給觀眾什麼感受。

望著天花板思考著各種呈現方法,如何既能存在於空間的原況、也不破壞、改造內部空間時,讓空間跳脫(Escape)僅有的四面牆、天花板和地面?如何能源於日常、卻不安於日常呢? 突然的靈光乍現:「不如來做個會升降的天花板吧!」

回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在看房買房時,除了室內格局、通風、採光外,總希望天花板愈高愈好,若天花板與頭頂距離太靠近,則會產生壓迫的體感;於是我們想透過改變天花板的高度來創造新的空間體感,即便會產生不舒適或恐懼。
 圖3、《TOPRESS》作品紀錄照,於新媒體系上空間展出。(攝:張祐熏、許巧嬡)
圖3、《TOPRESS》作品紀錄照,於新媒體系上空間展出。(攝:張祐熏、許巧嬡)

作品媒材僅僅使用近於空間尺寸的木作天花板、鋼索和捲揚機,讓觀眾在此空間中能體驗到正常的天花板高度、天花板移動升、降和在最低點的三種階段,也同時象徵著熟悉日常及改變的過程。觀看作品變化的同時,天花板的高度開始低於自身身高、壓迫到身體時,觀者不得不做出身軀姿體的改變,不論是抵抗、逃跑抑或是妥協,都算是與此作品互動的一種方式。透過日常空間中一個元素的改變,來使觀眾用「身體」(Body)與作品產生連結。並非以往既定印象——作品只能用眼睛看而禁止觸碰,僅能站在觀展線之後,有著舒適距離的觀展體驗——我們藉由作品詮釋出「不舒適」也是一種提醒,使我們察覺到生活不唯有一個方向。
 圖4、《TOPRESS》觀眾體驗照,觀眾可以任何身體姿態去面對空間的壓縮與改變。(攝:張祐熏、許巧嬡)
圖4、《TOPRESS》觀眾體驗照,觀眾可以任何身體姿態去面對空間的壓縮與改變。(攝:張祐熏、許巧嬡)


『適時的體驗不慣熟的常態也是喚起感知、更能好好體會例行生活的一種方式。』

雖然作品使用到的技術並不複雜,但所需付出的勞力與體力倒是不少,為了更夠讓感官感受更全面,作品的量體(volume)絕對是重點的部分。我與夥伴兩個女生,設計結構、支撐、拼接與穩定加固這個巨大的「第二天花板」,加上捲揚機的重量,一起架設到空間的最上方,除了最需要注意的懸吊安全問題之外,重力的平均、光影的變化、視覺美感的引導與聲音的控制都是需要考慮與解決的問題。

製作作品過程中我們不斷地面臨著「天花板」如何能夠適應在我們此刻擁有的空間中,創作者面對作品、作品面對觀眾是下意識產生了同一個感受,這種發生形成一種有趣的映照。

創作對我們來說是種舒壓、解脫、挑戰、冒險、創新,同時也想藉由「藝術創作」這件事,去告訴面對面我們作品的觀眾「如何感知到」事件的發生在現在的生活模式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種喚醒和提醒。


註1:「小開場:日常違例 Tiny opening: Daily Violation」取球類競賽中「違例」一詞。